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我怀疑,是不是只有穷人才会写出这种广告语。要不是钱万能,你看咱们打工人朝九晚五把自己活成九零后的发际线,还一边流着汗一边在工位上做着老板的白日梦,图个啥呢?图空气?没错,空气也得交空调电费。成年人用膝盖知道,钱也许没有万能,但没钱就是万万不能。这话在朋友圈发了好几年,越发越有哲理。大家都笑着点头,然后继续在格子间里,把青春和头皮屑一同奉献。
可问题来了,干嘛这么拼命挣钱?我们是在和全世界比谁的腰疼更贵吗,还是和房贷角力,看谁先累趴下?为了谁,为了什么?在这场时代的拔河里,有人想拉着家人过好日子,有人苦苦挣扎着想要一点点自由,有人啥也没想纯粹是被生活反复蹂躏。说到底,到底是我们在赚钱,还是钱在揣摩我们的底线?
咱们直说,吃喝拉撒睡,哪样不是用钱浇出来的?小时候,以为长大了就不用担心没饭吃,结果长大了,发现唯一不缺的,就是饭——前提是你能抢到早高峰地铁最后一班车,安全到工位,还得在老板抓哨巡岗前,站在格子间带着微笑假装拥有梦想。梦想都裹在外卖里,一份减脂的鸡胸肉搭配宇宙无敌的白米饭,致敬自己快要秃顶的理想。想换个好点的房子?先给钱包灌点水分吧,租金跑得比头发掉得还快。有房的人要防中介,没房的人防黑中介。好不容易能装个小空调,结果每月底要捂着电表数据躲房东,想体验夏天的热烈来不用,点个外卖,免费附送生存主义。这时候你问我赚钱为了啥?太实诚,丢人。
有人说挣钱是为了家人。听起来特别温馨,仿佛世界一下从996变成了周杰伦的家有儿女。但现实是啥?你攒钱想让爸妈吃点好的,结果老板给你画的大饼比茅台还上头。终于存了一点,给爸妈买点保健品,发现商品宣传比自己高考作文分还高,实际效果还不如你给妈的一个视频问候。父母关心的是你有没有熬夜,你关心的是他们身体健康。你累得像狗,狗还在地上笑你没它活得自在。关于孩子嘛,那更是无底洞。你说没有买学区房就对不起下一代,买了学区房又要对不起自己这辈子。一边给孩子报兴趣班,一边跟着他们一起考级,钱花了,心气瘪了,最后发现没几个能弹会小夜曲的钢琴家,却有一大堆手指灵活打王者的少年英雄。唯一一个成就感,恐怕是咱在交辅导班款时秒杀前一位家长。这成绩呢,还不是咱用血汗浇出来的?
再说追求个人价值。不怕你笑,现在有多少人还能认真想自己的价值?不是被KPI榨干,就是被PUA收拾得服服帖帖。前几年朋友圈里满世界都在说“副业刚需”,现在躺着都觉得自己有罪。我曾以为打工人低到地底线,就是老板开会说“你们工资很高了”,后来发现嘴炮只是开胃菜,真正令人信服的,是年底发福利时的那句:“公司不给你成长,是你自己的问题。”我就纳闷,我的钱都去哪儿了?好家伙,全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路上磕成骨折。领导还鼓励你创新,结果你的新点子只有老板敢拿去领奖。终于有个小成绩,都让同事分了羹,自己的名字永远排在灵魂深处的ppt最后一页。挺有意思呢,阿Q式自我激励,说不定还能被写进“员工手册”。乔布斯成了亿万富豪,咱只能在他造的手机上拼命打卡。人活得明明比苹果系统升级还勤快,却只被分配到512M的快乐内存。
说真的,自由这事儿,还得和钱扯在一起。如果自由是个漂亮姑娘,那有钱绝对是她的化妆师。有人拼命赚钱就是图个能说走就走,结果是走不了,心早被老板的工位绑在地球红轴上。喜欢什么买什么,结果是收藏夹见证了你的贫穷与欲望。过年放个长假,都想着拿奖金补贴家用。朋友圈拍的旅行照,背后是信用卡分期付款的夺命LinkedIn。看起来人人都在自由呼吸,仔细一看,原来都是透支着身体和意志硬撑的假轻松。有人说“月薪三千也很幸福”,我猜他们要么有矿,要么情绪稳定得像外卖小票,随时可以扔进垃圾桶。
拼命挣钱就为了能不被生活拿捏,问题是生活总能解锁新姿势让你束手无策。早上醒来还在怀疑人生,晚上下班还得反省到底哪里不够努力。所有人都在说“岁月静好”,只有银行帐单告诉你:“不努力就等着喝西北风。”不知什么时候,“知足常乐”变成了软弱的遮羞布,“不赚钱你打算喝风吗”成了毒鸡汤的底色。我有时候很羡慕那些“闲云野鹤不问世事”的人,只不过现实是,我们都是被击碎又黏回去的碎片,在房贷车贷的磨盘里反复人肉搅拌。
再回过头来问,为什么要那么拼命?难道不能躺平一下,享受下生活本该有的乐趣?这倒是个好主意,但现实会教你做人。你家楼下的菜价,试图用它高傲的身价告诉你,想与“自由”谈恋爱得先有存款证明。工作久了发现,所谓“为自己而活”,其实不过是“为下一笔工资而活”包了一层糖衣。你努力挣钱,只是因为你没得选,因为你想糊口更体面一点,想看起来人模狗样一点,想在朋友圈晒得出手一点,想让家人过得不那么憋屈一点。
说到家人,这简直是现代版的孝子哲学。你会以为,等我再努力点,家里人就能安枕无忧。你能给父母安排最好的医疗保险、给孩子报名最贵的兴趣班、给伴侣买最潮流的蛋糕烛光,但是别忘了,你再努力也是个普通人,普通到工资是一种能波动的神秘数字。你动用全部能量,最终只能勉强让全家在自如租房过冬。你以为自己变成了家庭顶梁柱,实际上是家庭理财书的反面教材。努力了一辈子,才发现自己不过是时代流水线上的“合格螺丝钉”,偶尔还能拧紧点松散的理想。
当然啦,也不是说努力和赚钱就是悲催和绝望。只不过这一路上,你会觉得偶尔理想像雾霾,不小心吸进去了咳嗽好几天。你拼命想把生活过得打开花,现实却把你种进土里,让你变成植物人。加班路上的月亮很美,但手机里的余额更美。这不是鸡汤,这是工地的混凝土。
最最终,拼命赚钱工作,不过是想在这世道里争取一点可怜的自主权,吃饱睡暖,能和家人一起傻乐几分钟,偶尔也有能力据理力争不做社畜。自由、理想、家庭,这些高大上的词背后,都是一张张账单和几串数字。钱,可能买不来所有,但没有它,你连谈梦想的资格都要押上身份证。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努力挣钱?说实话,我也挺想知道——不过,等我还完这个月的花呗,我们一起坐下来好好聊聊。到那时,或许生活已经变化,但我基本能肯定:变的不是“为什么拼命赚钱”,而是花呗涨没涨利息。
任他房贷水涨船高,我还得用打工换来的自尊心买下明天的希望。希望很便宜,就是总涨价。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