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多家券商、智库与产业联盟的划分标准,“人工智能+”时代最具商业爆发力的六大智能终端已清晰浮现:
AI手机:端侧大模型+多模态交互的第一入口
AI PC:个人“算力底座”与生产力平台
智能网联汽车:移动的“第三空间”与算力中枢
智能家居:跨设备联动的家庭算力网络
智能穿戴:全天候健康、交互与数据节点
服务&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的终极载体
市场容量:从“千亿”奔向“万亿”
整体体量
2024 年全球 AI 终端市场规模已突破 1.2 万亿美元,预计 2025 年达 1.8 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速约 30%。
• 中国市场:仅深圳一地就提出 2026 年 AI 终端产业规模突破 8000 亿元,冲刺 1 万亿元。
细分赛道增速
• AI PC:Gartner 预测 2025 年全球 AI PC 渗透率同比增 165%,2027 年占比将达 81%;Canalys 预估 2024 年全球 AI PC 出货量 4800 万台,2025 年有望翻倍。
• 智能网联汽车:2025 年中国智能网联系统装配率将达 83%,2030 年车路协同整体市场规模 4960 亿元。
• 智能家居:2025 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预计 3.8 亿台,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 2027 年将超 5 万亿元
。
• 服务机器人:2026 年全球智能玩具/陪伴类机器人市场 700 亿美元,家务机器人成为仅次于玩具的第二大消费级具身智能品类。
• 智能穿戴:2024 年 TWS 耳机、智能手表、AR/VR 等全球出货约 8 亿只,AI 化升级后 ASP(平均售价)提升 20% 以上。
三、驱动因子:政策、技术、需求“三箭齐发”
政策端
• 国家层面:“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 2015 年“互联网+”等量齐观;北京、深圳、重庆等地出台专项补贴、揭榜挂帅、场景开放等政策。
• 地方样板:深圳计划 2026 年推出 50 款以上爆款 AI 终端、60 个典型应用场景。
技术端
• 端云协同:2025 年端侧可跑百亿参数大模型,2027 年突破千亿参数,混合 AI 架构成为主流。
• 芯片与硬件:台积电 CoWoS 等先进制程产能紧张至 2026 年,NPU/ISP/连接芯片进入高景气周期;国产 BES2700ZP、ESP32 等 SoC 已在耳机、扫地机、手表等终端放量。
• 交互升级:语音、视觉、手势多模态融合,使终端从“触控”走向“以人为中心”的无感化交互。
需求端
• 消费端:疫情后的换机潮叠加国补,2025 年 PC 与手机迎来“超级更新周期”。
• 行业端:制造、医疗、交通、金融等 B 端场景对“实时 AI”需求旺盛,端侧部署可降低时延、节省带宽、保障隐私。
• 生态端:华为“1+8+N”、小米“人车家”、联想“一体多端”等全场景生态,推动终端互联、数据互通、服务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