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逼近3900点后最近有点震荡啊,不少人开始嘀咕了:这牛市是不是要歇菜了? 我跟你讲,别慌,这很可能只是市场换挡而已。
牛市嘛,一般分三步走:最开始是政策驱动,然后轮到资金驱动,最后往往是情绪驱动把泡沫吹起来。 现在看样子,咱们可能正从第一阶段往第二阶段蹦跶呢。
这个阶段啊,特点是估值开始膨胀,各个行业轮番表现,成交量嗷嗷往上冲,但波动也加大了。 这个时候对投资者来说,关键是既要能继续赚钱,又要能守住之前的盈利,用行话叫“攻防兼备”。
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现在A股结构性行情特别明显,选对了方向天天过年,选错了方向天天面馆。
你看看现在的市场,有些板块比如小微盘已经明显高估了,而价值股、红利风格的板块还算合理,成长风格里又有分化,科技类有点泡沫了,制造业和周期类还算合理,食品饮料这种反而被低估了。
这种分化其实2021年就上演过一遍,当时“核心资产”崩得稀里哗啦,但红利和小盘股根本不理这茬,自己涨自己的。
所以啊,现在的策略应该是均衡点,别去追那些已经涨上天的高估板块,得找那些“不抱团、不追热点,但还能涨”的基金。 不过这种基金确实不好找,这样的基金经理比大熊猫还稀缺。
我最近又回头看了一下孙文龙,博道基金的那位。 他连续两年入选了一个业内权威的TOP100基金经理榜单。
这人投资经验挺长的,15年从业经验,管钱也管了快10年了,经历过几轮牛熊循环。 最早在国投瑞银从研究员干到基金投资部总监,2022年初才去的博道基金,现在担任权益投资副总监。
他在国投瑞银的时候管过一只叫“新兴产业”的基金,从2015年3月管到2021年底,累计回报250%多,年化超过20%,跑赢了同期的大盘指数和偏股基金指数,在同类产品里排前十。 要知道那只基金股票仓位上限才80%,这种情况下还能做出这种业绩,确实有点东西。
到了博道基金后,他从2023年1月开始管理博道惠泰优选混合。 这只基金表现也不错,跑赢了万得偏股基金指数,也跑赢了代表成长风格平均水平的创业板指和一些成长风格基金指数。 更重要的是,回撤控制得比同类产品好,这对成长风格的基金来说挺难得的。
孙文龙的投资风格是“均衡成长”。 他不太会死磕某一个行业,行业配置比较分散,单一行业一般不超过20%。
他看的行业包括建材、TMT、大消费、制造业、新能源等等,能力圈比较广。 他2025年二季度的前十大重仓股分布在9个不同的行业,既有传统行业也有新兴行业,而且大部分持仓行业的估值都处于合理或偏低位置。
孙文龙特别在意持有人的体验,他觉得基金净值的涨跌和回撤是持有人最能直接感受到的东西,所以很重视控制回撤和波动。
他提倡用“匠人精神”来做产品。 机构投资者好像也挺认可他的,他的那只博道惠泰优选,机构持有比例超过65%,内部员工也买了接近2%,他自己也持有超过100万份。
他的选股方法有个“四维度”框架:看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长空间、周期位置和隐含回报率。他喜欢买那些有壁垒、不可替代的公司,关注未来两三年的业绩增长,倾向于在企业基本面向上的右侧布局,同时坚持合理估值买入,通常不买估值超过40倍的公司。
孙文龙现在对市场还挺乐观的,他觉得国内经济有结构性亮点,地产的拖累在减小,物价可能见底,海外流动性中期偏宽松。 低利率环境下,国内居民资产可能会更多配置到股市,国际上对中国资产也可能重估,这些都对市场有利。
他现在把持仓分为三类,一类是白马蓝筹,用来跟踪基准。一类是估值很低、未来一年基本面可能见底回升的细分龙头。还有一类是产业趋势明确、景气度能驱动业绩增长的成长类公司。
最近就连官媒都提醒风险了。 《证券时报》9月8日发文说“公募基金极致抱团科技股,共识背后需警惕风险”,指出科技股交易拥挤、估值高,要警惕各种潜在风险和暴跌可能。 这确实值得注意,再好的行业,当情绪太亢奋、估值泡沫化时,都可能让投资者亏大钱。
现在市场并没有全面过热,还有很多便宜的方向,比如食品饮料、化工、互联网、家电等等。 像孙文龙这种能力圈比较广、风格又稳健的基金经理,可能会帮投资者避开高风险,在其他板块找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