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150元的餐厅,端上来的却是预制菜?"罗永浩一句"几乎全是预制菜,太恶心了"的吐槽,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连用三个"一定"宣布起诉。这场看似简单的商誉纠纷,实则掀开了中国餐饮行业最敏感的伤疤——当工业化浪潮席卷后厨,消费者究竟在为"锅气"买单,还是为"科技"付费?
事件始末:一场关于"预制菜"的罗生门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晒出西贝消费体验:"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的指控引发轩然大波。24小时内,西贝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公布罗永浩当日所点的13道菜品清单,强调"没有一道符合国家预制菜标准"。创始人贾国龙更宣布开放全国370家门店后厨,邀请消费者亲眼见证制作过程。
双方争议焦点在于对"预制"的界定。西贝承认使用中央厨房预加工原料(如标准切割的羊排),但坚称所有菜品"做熟环节都在门店完成";而消费者感知的"预制感",则源于复热工艺带来的口感差异。这种认知鸿沟,恰恰折射出餐饮工业化进程中标准与体验的撕裂。
数据透视:餐饮业难以启齿的"预制率"真相
中国饭店协会《2022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超70%餐饮企业使用中央厨房预制菜品,但90%消费者认为现制餐食应占比过半。这种供需认知的错位,在日本冷冻食品协会公布的60%家庭定期消费预制菜数据对照下更显尖锐——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工业化的接受度明显滞后于产业实际发展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西贝事件爆发前,贾国龙曾公开表示"高级菜才需要预制",这种将"预制"与"高端"绑定的表述,无形中强化了消费者对技术溢价的不信任。当人均消费150元的餐厅被打上预制菜标签,价值认知的崩塌远比商誉受损更致命。
抵触溯源:预制菜遭遇的三大认知困境
价值失衡心理是首要障碍。消费者愿意为"师傅现炒"支付溢价,却难以接受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化。西贝的"明厨亮灶"危机公关,本质上是在争夺"现制"的话语权定义。
安全焦虑蔓延则源于信息不对称。"科技与狠活"的网络梗背后,是对食品添加剂的本能恐惧。尽管国家六部门已明确预制菜定义(即食、即热、即烹、即配四类),但消费者仍将复热工艺与"不新鲜"划等号。
最深层的是体验感剥夺。相比日本消费者能接受预制寿司搭配立食文化,中国食客对"锅气"的情感依赖近乎执念。这种文化心理差异,使得同样工业化程度的餐饮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更高信任成本。
破局之道:透明化时代的餐饮新法则
参考日本《食品表示法》建立预制菜分级标识或是可行路径。广州已有连锁餐厅试点"现制指数"菜单,明确标注每道菜的中央厨房参与度。西贝开放后厨的举措虽是被动应对,却暗合"可视化生产链"的行业趋势。
更根本的解决方案在于重构价值叙事。当小龙坎火锅公开中央厨房视频获得口碑反转,当广州酒家将预制菜定位为"大师工艺标准化",证明消费者抵触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被蒙蔽的知情权。
事件启示:预制菜争议的本质是消费主权觉醒
这场风波绝非简单的商誉纠纷,而是信息平权时代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典型案例。未来餐饮市场或将分化为两个赛道:以效率取胜的"工业型餐厅",和以体验为核心的"匠人型餐厅"。而法律强制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很可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当贾国龙说"预制菜未来一定是大趋势"时,或许更该思考: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进步,而是进步过程中被剥夺的选择权。这场诉讼无论结果如何,都已推动中国餐饮业向透明化迈出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