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家的兴旺,始于成员的每一个选择。
《刘子·慎隙》有云:“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一个家庭的兴旺,从来不是偶然。
其与家庭成员息息相关,是世代积累的智慧与选择。
走过的路,踏入的门,都在无声中塑造着家的气象。
去错了地方,消耗的是运气,损的是家宅的能量。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远离三地,给家庭留福气。
守住脚步,就是守住家的风水。

不去“是非之地”,远离争纷家宅安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是非之地,如同泥潭。
有时可能只是路过,却因一句多嘴、一次插手,被卷入无休止的争吵中。
原本安稳的家,也会被搅得鸡犬不宁。
面对是非之地,远离才是最好的选择。
北宋名臣吕蒙正初入朝为官时,便深谙此道。
他初次上朝时,就听到有人躲在朝堂角落指着他大声议论:“他也配当参政?真是朝中无人了!”
这话刺耳无比,连周围同僚都听得一清二楚,纷纷为他感到尴尬和不平。
然而,吕蒙正却像根本没听见一样,面色如常地从议论者身边走过,没有任何反应。
他身边的同僚都看不过去,想要去查查到底是谁口出狂言。
吕蒙正却立刻劝阻,说:“万万不可。若一旦知道他的姓名,我便终生难忘其过。不如不知,于他于我,都是好事。”
他选择主动远离这“是非”的漩涡,不追问、不纠缠,将全部精力用于处理国家大事。
最终,吕蒙正以卓越的才能和宽厚的德行,深受敬重,也保全了家族的长久平安。
人生中的很多烦恼,都是自己“找”来的。
明明可以安静度日,却偏要踏入是非之地;
原本家中太平,却因外头一句闲话掀起波澜。
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言语的重量、选择的代价。
他们明白,不凑热闹不是冷漠,而是对家人最好的守护。
管住嘴、守住心,远离纷扰,家才能安宁自在。


不去
“奢靡之地”,惜福积财家业稳
《增广贤文》警示:“成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
奢靡之地,常让人心智迷失,行为放纵。
以为虚荣就是体面,享受就是本事。
殊不知,透支的是福报,消耗的是家运。
一旦沉溺其中,再丰厚的家底也难以长久维持。
真正的体面,不是一掷千金的豪爽,而是守护的清醒。
清代小说《歧路灯》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叫谭绍闻的年轻人,本出身书香门第,家底殷实。
他自幼聪颖,本有望成为栋梁之材。
然而自从良师离去、其父过世后,他受不良师友影响,逐渐迷失自我。
谭绍闻不仅结识了一帮纨绔子弟,还常出入酒馆、赌场这些挥霍无度的地方。
起初只是小赌,后来愈陷愈深,输光了便变卖家产。
家人劝他,他充耳不闻;朋友提醒,他反嫌别人多事。
他不仅自己挥霍,还学人摆阔请客,以为这样能光耀门楣,实则将家中积蓄掏空。
没几年,彻底败尽家业,债台高筑。
有句话说得很好:“一个家最大的安全感,并非来自一时风光,而是来自家中有余粮、心里有余闲。”
手中有积蓄,心中有规划,遇事便不慌。
这份安全感,不声张,却扎实;不耀眼,却长久。
那些会过日子的人,都懂得远离浮华之地,珍惜一分一厘。
量入而出,合理用度,才能使得家业稳固,福泽绵长。
惜福,就是积财;节俭,才能家稳。


不去“消极之地”,能量充盈福气长
《墨子》有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人心就像一块田地,你浇灌什么,便长出什么。
与积极温暖的人相处,内心自然向上;
常处抱怨消极之地,再乐观的人也会被染上愁容。
选择所处之地,就是选择未来的方向。
保护好自己的能量,是对家庭最大的负责。
社区里有位王姐,退休后常到小区附近一个茶馆消磨时间。
可那里渐渐成了“负能量聚集地”:
老友们整天抱怨子女不孝、比退休金、叹身体不好。
起初王姐只是听,后来自己也跟着吐槽,回家看什么都不顺眼,整个人充满戾气。
直到有一次,孩子对她说:“妈,您以前不是这么消极的。”这句话点醒了她。
王姐决定不再去茶馆,转而参加了社区书法班和园艺小组。
大家在一起聊练字、养花,分享生活小美好。
她心情越来越好,笑容多了,家庭也回归和睦。
有位哲学家说:“消极的话听多了,好运也会绕道走。”
一个人能量有限,经不起日复一日的消耗。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否定世界的难,而是懂得保护自己内心的光亮。
既然无法改变,不如选择远离;既然难以消化,不妨将其沉淀。
家的温度,需要每个成员共同守护。
而你的情绪状态,就是家庭最好的运势。
把心放晴,把家暖透,福气才会不请自来。
▽
老祖宗的智慧,简单却深刻:“人有三不去,去了家不旺。”
不去是非之地,避免了无妄之灾;不去奢靡之地,护住了家底殷实;不去消极之地,涵养了乐观家风。
一个家的兴旺,始于成员的每一个选择。
从今天起,不妨远离无谓的纷争,克制浮华的欲望,保护内心的能量。
如此,方能家宅兴旺,福泽绵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