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聊经济,特喜欢聊一个词,叫印钞。
仿佛这是个万能按钮,经济一萎,按钮一拍,直升机直接开到你家楼顶撒币,然后大家继续奏乐继续舞。日子又好起来了。
这种想法,不是天真,是天真里带着点憨,憨里又带着点懒。
懒得去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钱,到底是什么玩意儿?
你要真把这事儿想明白了,就不会觉得印钞是请客吃饭,反而会觉得这玩意儿更像是俄罗斯轮盘赌,赌桌上坐着的,就是我们所有人。
现代信用货币体系里,钱的本质不是黄金,不是白银,更不是什么国家信誉。
钱,就是债。
你手里的每一张红票子,你支付宝里的每一个数字,本质上都是一张欠条。是整个经济系统里,一个主体对另一个主体的负债凭证。
央妈放水,不是真的开了个印钞机哗啦啦印钱。
她是通过各种骚操作,比如降准降息MLF,把钱(更准确的说是“借钱的额度”)给商业银行。但注意,这只是额度,是火种,还不是我们感受到的漫天大水。
这笔钱要真正流到社会上,变成你我他的存款,变成消费和投资,必须完成一个惊险的跳跃:贷款。
商业银行要把这个额度,贷出去。
贷给企业,企业拿去扩建厂房,买原材料,发工资。贷给个人,个人拿去买房,买车,买包包。
这个“贷款”的动作,就是所谓的“信用扩张”,也就是真正的“印钞”。
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变成了他们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同时,也成了他们背上的债务。
看明白没?钱被“创造”出来的瞬间,债务也同步诞生了。
钱债一体,一个硬币的两面。
理解了“钱就是债”,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债,总得有人来背吧?谁来背?
理论上,政府、企业、居民,这三位选手都可以。
政府来背,就是搞基建,修路架桥建高铁。这招我们用了很久,效果很猛,但副作用也大。路修得比车都多,各种奇观建筑遍地开花,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再继续加,就容易玩脱。
企业来背,就是扩大再生产。但这里有个bug,企业借钱是为了赚钱的,如果市场上到处都是产品,没人买,东西卖不出去,老板们脑子又没坑,为什么要借钱生产一堆库存?这不是给自己上套么?当老板们普遍觉得“未来没啥好机会”,你就算把钱塞他手里,他都得给你推回来,甚至还想提前还款。
所以你看,最后最优质、最稳定、也最心甘情愿的借款人,只剩一个了。
就是居民部门。我们,普通人。
为啥?
因为居民借钱,很多时候不是为了“投资”,而是为了“生活”。
企业借钱要看投资回报率,政府借钱要看社会效益,居民借-钱-买-房,是为了结婚,为了孩子上学,为了在这个城市扎根。
这是一个被社会共识、文化传统、丈母娘眼神牢牢焊死的“刚需”。
这种需求的强度,远远超过企业算计着的那点投资回报率。
所以,居民部门的杠杆,才是整个信用扩张体系里,最核心的那个齿轮。是最终的活水之源。
只有居民愿意借钱,敢于借钱,银行放出来的水,才能真正流淌到经济的毛细血管里,变成消费,变成订单,变成工资,经济才能转起来。
现在,我们把最后一块拼图放上:房地产。
为什么居民加杠杆,几乎就和房地产划上了等号?
废话,除了房子,你告诉我一个普通人这辈子还有什么东西,值得他赌上未来三十年的收入,心甘情愿地背上几百万的债?
是车吗?落地打八折。是茅台吗?你喝了还是卖了?是梦想吗?梦想能让你孩子上重点小学吗?
只有房子,这个钢筋水泥的盒子,被赋予了太多金融之外的属性。它是家,是安全感,是婚姻的入场券,是孩子教育的通行证,是你在城市里对抗漂泊感的唯一盔甲。
更重要的是,它还是过去二十年里,最牛逼的信用抵押品。
银行为什么愿意把几百万贷给你一个普通打工人?他信的不是你,信的是你拿来抵押的这套房子。因为过去,所有人都坚信,房子永远涨。
所以,一条完美的“印钞”闭环就形成了:
央行放水给银行 -> 银行把钱贷给居民 -> 居民拿钱冲进房地产 -> 房价上涨,居民财富幻觉增加,房地产和上下游产业链一片繁荣 -> 经济数据好看,大家收入增加,更敢借钱买房。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永动机。2015到2021年,我们都活在这个循环里。
那时候,感觉钱都不是钱,是大风刮来的。人人都是投资大神,闭着眼睛买房都能赚。互联网公司疯狂烧钱,实体老板敢于扩张,就连街边卖煎饼果子的大妈,都在讨论要不要再来一套。
感觉像不像日本80年代?“把东京卖了能买下整个美国”。泡沫时期的狂热,味道都一模一样。
但现在,这个循环的关键一环,卡住了。
房价不涨了,甚至开始跌了。
这意味着两件要命的事。
第一,房子的金融属性,那个“永远涨”的信仰,崩了。以前买房是投资,现在买房可能变成负资产。大家开始怕了,开始算账了,发现赌上三十年给银行打工,最后可能还亏钱,那谁还玩?
第二,居民的负债已经到顶了。六个钱包被掏空,未来的收入预期又不稳定,谁还敢加杠杆?不提前还贷,把身上的债先卸下来就不错了。
当居民这个最终的信贷发动机熄火,你上游放再多的水,都没用。
水堵在银行系统里,流不出来,就成了“资金空转”。银行拿着钱,看着一堆不敢借钱的企业和一群不想借钱的居民,面面相觑。
这就是“地产不举,信用不宽”的残酷真相。
不是央行不想印钞,是作为印钞机燃料的“居民负债意愿”,烧没了。
房地产这个中国过去二十年最大的信用引擎,现在跑不动了,甚至有倒转的风险。
这时候你才明白,经济周期这玩意儿,就像地心引力,谁都躲不过。曾经让你爽上天的,迟早也会让你痛彻心扉。
那个靠着一个钢筋水泥的盒子,就能撬动整个国家信用的时代,可能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