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头,特朗普政府抡起的“关税大棒”——对进口汽车和零部件征收25%的关税,本是打算给美国制造业来一点“输血”,没想到却先让密歇根这篇汽车的心脏地带受了不少伤。
你得晓得,底特律所在的密歇根州,五分之一的就业都跟汽车脱不了关系,这个行业每年为州里带来大概三千亿美元的收入,超过一千家零部件供应商像血管一样撑起整个产业的命脉。
要是这关税一实施,毛细血管就先堵住了。底特律郊外的Team1Plastics公司最有感受,从日本订的30万美元注塑机,硬生生多付了4.5万美元关税,最后总花了34.5万美元才拿到手。
副总裁加里・格里戈夫斯基心里难受得很:“这笔钱总不能凭空没了,只能想办法补回来。”
更糟糕的是AlphaUSA,每个月光从咱们台湾进口钢螺母,就得多缴25万美元关税,客户那边又回不了款,现金流真是快要断了。
6月传来的不妙消息,更让整个行业觉得不安:日产和Stellantis的主要供应商,来自日本的马瑞利公司,竟然成为第一个因为关税问题而破产的大型企业。
罗切斯特市长布莱恩·巴尼特焦急得直跺脚,这座城市的经济基本上都是靠汽车行业支撑着,可每一辆车几乎都用到加拿大、墨西哥生产的零件,关税一上,简直就等于把经济的命根子狠狠一刀砍了。
说实话,这根本算不上振兴制造业,反倒像是在给中小企业发“死牌通知”——它们本来底子薄,根本顶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成本压力,小企业还能缓一缓,大厂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关门。
130亿投资挡不住颓势:车价涨了谁买单?
遇到行业动荡,主流汽车企业只能硬挺住。
Stellantis宣布投入130亿美元,要在密歇根、伊利诺伊等四个州新增五千个岗位,想用这些措施缓解关税带来的冲击。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这更像是在“救火”而不是“治根”,毕竟汽车产业链早就不全靠“美国制造”一个人来支撑了。
白宫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产的汽车里,本土零件的比例不太高,剩下的大部分都得靠进口。
专家说得更直白点,密歇根大学的加布里埃尔·埃利希算过一笔账,在供应链调整期间,国产车和进口车的价格都要涨9.6%,也就是说每辆车要多花大约4500美元。
这些成本最后还得由消费者来买单,就像麦格纳的CEO说的那样:“大部分压力不得不压在普通人身上”。
我觉得这个政策出了一大问题:把国际产业链当成了那根“一断就断”的绳索。
现如今,汽车行业已经变成中、美、欧三方合作的局面了。美国在芯片和软件方面表现突出,但零部件还是得依赖全球调配。关税一稿,实际上就像是在自己的产业链上动刀子似的。
更嘲讽的是,特朗普想保就业,可结果Stellantis不得不叫停墨西哥工厂的生产,弄得密歇根的工人暂时失了岗位。
说到底,要想搞活制造业,还得靠供应链的稳固和技术的硬核,不是靠那些关税屏障能搞定的。
到2025年10月,这轮“关税试验”还在热烈进行中,密歇根的小企业依旧在拼命熬着日子。
要是真的不调整政策,最后的结局可能会变成企业倒闭、消费者掏钱、制造业的竞争力减弱,这真不是所谓的“振兴”,更像是在内耗。
信源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