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什么事啊,刷了半天手机,给我看愣了。就,吕方一家三口看演唱会,这也能上热搜?我的天呐,点进去一看,哦,跟着杜德伟演唱会一起捆绑销售了。
我寻思着,明星看明星演唱会,这不挺正常一事吗。非要拿出来说他们挥舞荧光棒,舞动身体,享受气氛,粉丝热情高涨,还经典魅力。这堆词儿,我是不是在哪儿见过?怎么感觉是演唱会通稿里扒下来的?
不就是去看个演唱会嘛,这架势搞得跟他们自己办了个什么大事件一样。是,杜德伟的歌是经典,谁没听过几首?但吕方一家去看,就非得搞得全网皆知,恨不得拿个大喇叭喊“看呐,他们好享受啊”。
你说这信息流推送的,能不能有点新意。我本来以为有什么惊天大瓜呢,结果点进去就这?感觉我浪费了几分钟的生命。手机拿在手上,气都不顺了。
这种“明星日常”硬生生给你刷成“热点”的操作,真让人有点无语。尤其是那些夸张的描述,什么“现场气氛火爆”,什么“彰显怀旧经典魅力”,这不就是通稿标配吗。
以前看个演唱会,大家就看个开心,现在倒好,去看的明星反而成了主角。观众席的明星,比台上唱歌的还抢镜,这算不算一种本末倒置啊?
2023年那会儿,有个颁奖典礼,好多明星走红毯,结果第二天全网都是谁的造型怎么样,谁跟谁合影了,谁的表情管理没做好。唱歌的、演戏的反而没多少讨论度。
再往前点,2020年金像奖公布,很多焦点都在“谁没来”“谁隔空领奖”上,而不是奖项本身。这趋势,是不是有点跑偏了。
我不是说吕方老师不好,他那首《朋友别哭》也是KTV必点,唱得好听得很。但是他们私下的生活,是不是有点被过度放大了?
记得上次有个什么电影节,演员们穿着打扮各种比拼,结果新闻出来,说哪个女明星的裙子花了多少钱,哪个男明星戴的表有多贵。作品呢?演技呢?反倒成了点缀。
像这种娱乐新闻,现在是越来越多了,而且同质化特别严重。刷来刷去,都是那些套路。我点进去,就想看看有没有点不一样的东西,结果每次都给我来这套。
我刚喝了口水,差点没呛着。不是因为看到什么劲爆的,而是觉得,这媒体是不是把我们当傻子啊。就这么一点事,都能编出这么长的“感叹号”新闻来。
他们就不能有点新鲜的料吗?非得把这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包装成什么“世纪大同框”或者“罕见亮相”,我真是服了。
这种新闻,就像你打开了一个精美的礼盒,结果里面就放了一颗螺丝钉。不是螺丝钉不好,而是这包装跟内容也太不符了吧。
这种“日常小事”被无限放大,然后用一套既定的模版词汇去形容。这让我感觉,大家对“新闻”的定义是不是越来越模糊了。
热搜榜上,真正的社会新闻反而经常被淹没,一些明星的边角料、生活碎片,反而被推上风口浪尖。真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寻思着,媒体也有考核KPI吧,难道发这些东西,比发一篇深入的调查报道更有流量?这背后的逻辑,我有点想不明白。
比如上次,某个演员发了个自拍,都能被解读出“深意”,分析表情、穿着、背景,恨不得把人家八辈祖宗都挖出来。太魔幻了。
这种操作,你说它是不是在消费大众的注意力?把一些本来没必要关注的事情,硬生生推到我们面前,还用那种激昂的语气,生怕我们看不见。
我手机还在手里呢,气还没完全消。下次再看到这种“震惊体”或者“通稿体”的热搜,我真得先深呼吸几下再点进去。
这年头,看个新闻,都要先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不然,分分钟给你整无语。这热搜,到底是在服务大众,还是在消遣大众?
声明:本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的原创,内容 90% 以上基于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 AI辅助。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