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2024届毕业生发文,在BOSS直聘上与某物联公司老板沟通时,被对方如此回复“不接收‘疫情班’,‘疫情班’应届生简直是受不了,没办法说”。
记者向该公司负责人求证,对方承认不接收22届、23届、24届毕业生,并表示“疫情班”是部分企业、老板间交流的口头语,现在不少用人单位的确对“疫情班”的学生态度不友好、评价差。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几名技术口的2024届毕业生,因为没做过实训,设备都没见过,操作完全靠老员工教;一个毕业生发给客户的报价,满篇错字,签合同时也只知道打印一份;刚开除的一个应届生,蹲在厕所里打一个多小时的游戏。”
另有企业HR表示,部分用人部门和单位对于这几届的毕业生整体评价较差。“有些甚至不如现在的在校生和大专生。”
专家和律师均表示,给这几届毕业生贴上“网课一代”的标签,并不公正也不应当;建议受歧视的应届生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封面新闻10月17日报道)
按照报道所述,不招收22届、23届、24届毕业生的,至少是一部分企业的选择。原因是这些毕业生中至少有2年以上主要通过网课来完成相关课程、考试、学分,被认为培养质量不如同档次院校同类专业线下培养,尤其是实训培养情况比较差。
这意味着,企业一旦招收这类毕业生,需要付出比较高的培养等待成本。而在这几年来,无论是互联网、房地产,还是实体制造和服务行业,各行业企业的整体运营发展比较困难,再加上社保企业缴费标准不断提高等因素,因而一些企业感觉到吃不消。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按照专家的说法,不要给这类毕业生填标签;律师建议毕业生可以通过劳动监察部门维权——这些都无助于增强企业增加招收新员工的动力。比如,如果毕业生投诉成功,企业被罚,更可能的情况是企业干脆收缩业务,取消相关项目和招人计划。
既然问题存在,那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一方面,为鼓励企业招收应届毕业生,在“网课一代”毕业生非主观原因,而是疫情管控等因素影响了课程培养和实训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应当给出针对性的激励政策,说到底也就是要让政府与企业共担“网课一代”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的磨合培养成本。
这里很清楚的一点是,如上段所述,从20届甚至到25届、26届(五年制)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按照用人市场的反馈,出现了显著降低,这就不是个体责任,不是这几届毕业生相较于前几届毕业生更加不努力学习等原因所造成的。所以,要对此予以弥补,不能什么代价都让企业一方来承担。
所以,另一方面,各地各类高校要对还未走出校门的25届、26届各专业在校生的重点课程,尤其是与实践操作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进行对应的巩固提升。如果一些重点课程此前确实是通过网课完成授课、实训和考核,就有必要通过抽检等方式检验其成效,尽可能抓住学生仍在校的时间弥补部分内容。
而对于已毕业的20届至24届毕业生,则有必要根据用人单位、市场的反馈信息,加紧编制各类专业具体的巩固强化课程包,指导毕业生有针对性地完成重要技能的补充。对于疫情管控期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本应完成某些职业资格证书报考而未能顺利报考的,学校应当为这些毕业生报考这类证书提供便利,以及相关的培训服务。
并且,考虑到“网课一代”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面临的尴尬处境,人社部门、教育部门、院校应当本着服务学生、帮助学生的宗旨,在学生毕业后对就业不畅者予以持续的关怀帮助,帮助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接,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已就业、可能就业但遇到了融合难题的毕业生提供后续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