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淞沪会战一打响,全国上下,像中央军、东北军、广东军、广西军、四川军、湖南军这些队伍,加起来大概70万人,都陆陆续续上了战场拼命,这差不多是当时180万野外陆军里头的四成了,真可谓“全国上下齐抗日”。所以现在网上有人就好奇了:“这么大的抗日场面,八路军咋没动静呢?”
得说清楚,直到1937年8月22日,南京政府才正式点头让红军改编,还给了个正式的编号。但你知道吗?淞沪会战早在8月13日就开打了。所以说,淞沪那边开仗的时候,“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这个队伍还没影儿呢,连“合法”过黄河都不行。
关于陕北红军主力改编的商量,从1937年2月那会儿就开始了,一共商量了六次,但一直没啥大进展。主要是那个光头领导心里头小九九多,日本鬼子还没完全打进来呢,他就不想给红军一个正当名分和编号,更别提给红军应有的编制了。
那时候,周副主席待在西安,跟顾祝同好几次斗智斗勇,还两次上庐山亲自找委员长商量。一直到“七七事变”发生后,委员长的想法才有了点变动。虽说变了,但在七月份剩下的二十多天里,军政部还是没正式发出一道相关的命令。
要是红军这时候选择去东边抗日,那就等于是不听命令闯过别的军队的地盘,晋绥军说不定会直接开枪拦住!说起来,八路军的成立跟淞沪会战打起来还真有那么点大关系:要是上海那边没开战,红军改编的事情还得再拖上好一阵子!
八路军是属于第二战区参加战斗的部队。
8月22号,南京的军事委员会下了个改编的命令。接着,我们党就连忙开了三天的“洛川会议”,商量好了该怎么办,还有改编的一些具体事情。到了8月25号,我们就正式告诉红军的各个主力部队,说要开始改编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东条英机带着他的“蒙疆兵团”已经把察哈尔全给占领了,下一步就要打山西大同了!
要知道,日军一开始侵华的主力军,那就是“北支那派遣军”,后来改名叫华北方面军了。他们占领北平、天津,还妄图吞下整个华北,这可比“上海派遣军”进攻淞沪还早呢!上海的敌人要打,华北的敌人难道就能放过不管吗?
八路军换好装备整编完毕后,在黄河西岸集合准备过河时,敌人蒙疆兵团9月13号已经抢了大同。这下太原和山西都危险了!八路军现在最要紧的事,就是跟阎锡山和卫立煌一起打仗,不能让整个山西被敌人占了!
在七七事变还没闹大前,头头儿在红军改编的事儿上老是拐弯抹角,不肯爽快,害得谈判老拖着没结论。可淞沪那边一打起来,他怎么突然态度大变,积极起来了?还不是因为大部分陆军都被调到上海去了,急着想让八路军顶上,去守华北前线嘛。
抗日战争打响后,全国的军队都按照战场的真实情况来统一编排和指挥。八路军一开始建立时,就被分到第二战区,归阎锡山长官管。所以没过多久,我们的朱总司令也当上了第二战区的副长官。
每个战斗区域都划分给了不同的战区,其中第二战区涵盖了整个山西以及河北、绥远的一部分地方。这些地方正被日本人的华北部队、关东军和蒙疆兵团侵占!再看淞沪战场,那是第三战区的地盘。八路军放着身边的敌人不打,却跑到那么远的上海去,这是为啥?从军事逻辑上讲,真的让人想不通。
可以这么说,当华北是唯一的抗日战场时,南京政府对待红军改编的事儿,态度挺冷淡,导致谈判一直拖着没结果。按道理,七月底就应该发布改编命令了,可事实上,红军主力只能在那儿等着,没法动弹。
华东抗日战场的建立,让南京政府觉得能打仗的兵不够用了。因为好多厉害的陆军都去淞沪那边了,所以他们特别想让红军也来华北帮忙打仗。这样一来,委员长也只好让步,说可以设个“路军”总指挥部,还能编成三个师呢。
就拿罗卓英率领的第18军来说,他们原本是要去帮忙平津战场的,火车都开到河北保定了,结果突然接到命令要去淞沪。还有西北最厉害的胡宗南第1军,也是立马就往上海赶。这样一来,华北那边能战斗的部队就显得人手不够了。
二、南京方面不会给八路军进入江浙沪地区开绿灯。
抗战一开始那会儿,谁也没想到,上海、南京、武汉这么快就守不住了。江浙沪那边可是大老板的地盘,怎么可能让八路军插一脚呢?记得那时候,红军的第十军团往闽浙边界进军,南京那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连俞济时、王耀武这些心腹大将都全副武装地出动了。
后来,为了对付粟裕领导的“挺进师”(也就是红十军团剩下的队伍),委员长连最得力的第18军都派到了浙江。罗卓英带着大批军队逼近,目的就是不让红军游击队在江浙地区有任何喘息的机会。至于经济重镇上海,那更是守卫得滴水不漏。
简单来说,委员长最怕的就是我党的军队跑到江浙沪那边。这个嘛,你看新四军成立后,他们被允许的打仗地方就知道了。跟陕北的八路军比起来,那些在皖南集合改编的新四军,岂不是离南京和上海特别近?
说起来,新四军本该在第三战区一起打仗,可实际上他们被派到的任务是在南京南边的一小块地方,专门去拆铁路、公路,骚扰敌人。部队领导在汇报时还提到:“给咱们分的地盘太小了,几乎没有周旋的空间啊!”
就算宁沪杭被敌人占领了,第三战区还是不让新四军进入。于是,陈毅、粟裕带着小部分队伍勇敢地向东挺进,深入到沪宁线后方的敌人背后,进行抗日游击战。这其实是“违抗命令”的行为,所以他们一度只能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行动。
新四军往苏北进军时,之所以会发生冲突和黄桥战役,说白了,就是因为委员长心里有个底线:哪怕鬼子已经占了地盘,我党的军队要是跑到江浙沪,他也是一万个不乐意,这才是事情背后的真正原因。
抗战快结束时,粟裕带着新四军第1师的主要部队过了长江,跑到浙江西边的山里头,建了个抗日根据地,还搞了个“苏浙军区”。那时候,他们不光得跟日本人干架,还得应付顾祝同第三战区的猛烈攻击,那就是有名的“天目山打顽固派战斗”。
苏浙军区的战士们狠狠打击了顽固的敌军,在浙西的山里站稳了脚跟,这让顾祝同也没辙。等到抗日战争赢了,开始重庆谈判时,委员长首先就提出,江南的新四军必须全部回到江北去。按照延安那边的吩咐,1945年10月,苏浙军区的主力部队和地方的干部们就渡过长江,撤到了江北。
委员长对新成立、由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都看得那么紧,怎么可能还会让主要由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去淞沪战场呢?要是他们在那里站稳了脚跟,越来越强大,那可怎么办?这想法也太不切实际了吧!
三、其实,八路军也没办法真的调到淞沪去。
到了九月底,八路军全部成功渡过黄河后,日军在上海的士兵数量一下子涨到了20多万,而我们中国军队调兵最多的时候也已经过去了。一方面呢,上海这块地方本来就不大,现在兵力挤得满满当当,再加人也没啥用了;另一方面,到了那会儿,战场上的情况已经非常糟糕了。
主要参战的部队,像第8师、第59师、第61师、第67师、第77师、第90师,还有税警总团这些,在日军的多方面猛烈攻击下,到了10月初,都一个接一个地被迫离开了原来的防守位置。之后他们不得不一再后退,完全丢掉了战场的控制权。委员长呢,他一开始下令全面撤退(但第二天又改变了主意)。
说白了,就算军事委员会想让八路军去帮忙打仗,时间上也来不及了。就拿王耀武的第51师来说吧,他们是8月20日接到去上海支援的命令,坐着火车赶路,好不容易在8月25日到了安亭车站,结果还得再等两天才能正式上阵打仗。
八路军的大本营在9月6号那天,顶着大雨从云阳镇往东边赶路,一路走到太原是9月21号了。三个主要的战斗师呢,他们到达前线的时间还要晚一些。要说正式跟鬼子开打的第一仗,是第115师打的平型关大战,那时候已经是9月25日,淞沪那边已经打了快一个半月了。
太原到上海大概有1400多公里远,平时坐火车运兵,大概得五天。但到了9月份,陇海、平汉、津浦这几条铁路都被日军炸得差不多了,火车运兵基本行不通了。要是走路去,就算每天走上一百里地,八路军赶到上海也得花上至少一个月!
为了赶紧打完上海那场仗,日军大本营10月底忙着组建要去上海支援的第十军,这个军包括三个半师团,大概12万人。这样一来,打上海的日军总人数就涨到了30多万,上海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候要是再增援,只会让伤亡更多,没啥实际帮助了。
1937年11月5号,日本鬼子第十军偷偷在金山卫上了岸,断了70万中国军队的退路,淞沪战场一下子就乱了套。过了三天,到了晚上,大领导又发了一次命令让大家撤退,可这一撤,就变成了乱跑:打仗那会儿才死了伤了10万人,结果逃跑的路上又丢了20万!
要是那四万多八路军,装备差弹药少,还真的不远千里跑到上海边上,那情况可就糟糕透了。他们别说参战了,路上说不定都会被逃兵堵住。六个集团军,73个师都打不赢的仗,难道靠3个师就能翻盘?
所以说,在打仗这事儿上,八路军只能选择离他们近的太原会战帮忙,而不是跑到淞沪会战那边。不管是在江南还是江北,打日本鬼子都是一样的。说到政治,八路军也不可能被允许跑到委员长眼皮子底下的江浙沪地区。再说地理位置,八路军也没法赶紧跑到淞沪战场去支援。
话说回来,让八路军千里迢迢跑到上海去打仗,那真是太不切合实际了。如果有人还硬要追问“八路军咋没在淞沪会战上露面”,那他不是糊涂蛋就是另有企图!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