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某日,20军89师师长余光茂提前起身,抵达沈阳火车站。
此前,89师刚收到上级指令:立即集合队伍,快速奔赴朝鲜。
收到指令后,余光茂迅速召集部队,赶至沈阳火车站等待,计划搭乘当日列车开赴前线。
因命令紧急且准备时间仓促,为确保毫无差错,余光茂提前抵达沈阳火车站,在战士们登车前,再次检查广大官兵的物资准备情况。
抵达火车站时,余光茂发现部队已在站台完成集结。十月间的沈阳,树木凋零,站台上北风凛冽。他注意到,每位战士均身着单衣、肩挎背包,在寒风中不住颤抖。
他迈步至一名战士前询问:“一切准备就绪了吗?”
“报告领导,一切已就绪,所需物品均已携带。”士兵应答道。
虽称已备齐物品,不过皆是毛巾等日常小用品。
“你背包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余光茂再次发问。
“报告长官,背包内仅有一条被褥。”战士再次作答。此前听闻北方气候寒冷,出发前连长便指示战士们携带各自被褥。
余光茂瞧了瞧战士们身上单薄的棉服,又看了看他们背着的背包,随即转身向后勤处长下达了一个看似离谱的指令:“让战士们在此停留一日,将被褥全部剪碎。”
“什么?”后勤处长一怔,“全部剪碎?我没听错吧?入朝的战士们急需这些棉被,师长为何要下令剪碎?”
余光茂见后勤处长未行动,便指示:“立即将所有物品剪碎,战士们在此地休整一日。”随后,他又重复了一遍此指令。
决定在当地停留一日。余光茂计划为全师官兵申请一批棉衣棉裤。不久,该申请获总参批准。随后,余光茂着手紧张筹备御寒物资。
那么,将棉被全部裁剪成碎片又该如何说明?
此处需谈及朝鲜气候的寒冷状况。
朝鲜寒冷程度超乎想象,举例说明:若将一碗热水抛向空中,水还未落至头顶,仅在降落途中短短瞬间便已冻结成冰。户外环境中,食用冰淇淋存在风险,冰淇淋可能使舌头瞬间冻结。若手部不慎黏附于树木等物体表面,切勿强行撕扯,否则可能导致表皮剥离。
余光茂来自江西崇义,虽未亲身感受过朝鲜的严寒,却已对当地寒冷状况进行了详尽了解。朝鲜的寒冷渗透力极强,在朝鲜应对严寒,仅靠棉衣棉裤远远不足。手脚及口鼻耳等部位最易冻伤,这些部位一旦冻伤,作战能力将显著下降。
当时国内物资匮乏,棉帽、手套、耳暖等物品存在较大供应缺口。这些物资如何解决?余光茂想出办法:战士们携带被褥行动不便且累赘,不如将被褥拆解后重新缝制为手套、棉帽、耳暖发放。确保每人配备一套,只要战士们穿戴保暖、防护到位,便无需畏惧严寒。
余光茂此举看似不合常理,实则蕴含深意。
依据余光茂指令,众人立即行动,有的进行拆解,有的开展裁制,不久,一批批完成的棉帽、手套及耳暖便分发至每个人手中。
临上车之际,余光茂再次核查,确认所有人都已领取物品且裹紧衣物后,露出了满意笑容。
事实证明,这些看似普通的装备在朝鲜战场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后续的长津湖战役里,志愿军面临的最大阻碍并非联合国军,而是严寒的气候。当时,兄弟部队因严寒大量减员,例如59师177团6连全体战士被冻成“冰雕”。相比之下,89师仅有数百人出现轻微冻伤,维持了较强的作战能力。
这完全归因于余光茂提前预判了朝鲜寒冷天气并善于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