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贝这事儿真是有点离奇,老板突然搞起了“开放后厨”,一开始觉得可能是想证明自己没啥问题,可没想到,这一招出来之后,大家都觉得搞不懂他的思路到底在哪儿。
开放后厨,是不是想炫耀一下操作?结果员工一句话,把记者们都给搞懵了。全世界哪家饭店的后厨能经得住这么大规模、全方位的检查呀?
我起初还挺好奇,这老板是不是真的觉得自己家用的食材都挑得特别严,毫无问题?结果后来才知道,他不仅高估了自己后厨的水平,还把一线员工的应变能力给高估了。
老板当然知道自家情况,可对员工而言,这就是份工作,领工资干活,谁能像老板那样事事上心呢?之前有媒体跑去后厨采访,记者问了几句简单的问题,员工的回答却让记者都没想到呢。
瞧视频里的那场景,记者都被这真心实意的答复给吓了一跳,我都觉得当时记者心里估摸着可能还在暗想“这回答也太忠实了吧”。
其实,这事儿也就可以理解了,餐饮这个行业的员工流动性本来就挺大的,很多人干个几个月就打算走人,哪能指望他们那么有“品牌意识”啊?
我还听说过有个别的火锅品牌也试过开放后厨,结果员工一不留神,把“冻肉化冻没及时冷藏”说漏了,结果就搞出点小麻烦。
所以,西贝这老板想靠开放后厨来证明自己,说白了也是个不太聪明的做法,没提前把员工安排好准备工作,结果不就容易出点差错嘛。
员工那边的事情还没搞定,老板那边的回应又偏了路子,满脑子都在想“是不是预制菜”,就是忽略了大家最关心的重点。
直到现在,这老板还在跟大家纠结说“我们不是预制菜”,一脸委屈的模样,甚至还打算给消费者科普什么是预制菜。
说实话,大家真在乎你是不是预制菜吗?都已经2025年了,谁没吃过拼好饭呀?谁没在电商上买过预制菜?广式早茶里的好多菜品都是预制的,大家早就习惯了这回事。
其实,消费者最在意的还是价格和性价比,逛过菜市场、吃过其他饭店、点过外卖的人都明白,什么叫“贵”,心里都清楚。
你卖的价钱到底配不配那个品质,才是真正的重点。之前有人说“出餐快就一定用预制菜”,虽然这话听着有点偏激,但大伙都明白,要不用预制菜还能那么快出餐,基本就不太可能。
就算有人知道用了预制菜,只要价格算得合理,大家也就没啥意见了。这点,蜜雪冰城就特别懂得这个道理。
为什么蜜雪冰城在线上几乎没有败过呢?其实也就一句话,价格摆得合理。
一杯柠檬水只要四块钱,一支冰淇淋三块钱,客户人均花费都没超过五块。
之前有同行试图抹黑蜜雪冰城,宣称“柠檬放了一夜”,结果网友一针见血地回了:“这么实惠的价格,这用的还是真柠檬?雪王我是真爱啊!”还有人调侃:“不是柠檬放隔夜,是我没早点去买。”
你瞧,价格摆在那里,大家觉得划得来,谁还会为那点细节斤斤计较呢?
要是西贝这家餐厅的价格能再低点,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了,降个三成,骂声也能减少一大半;降到六成的话,估摸着没人会再在这事上挑刺;要是降到九成,或许网友还会反过来为它撑腰呢。
可老板偏偏不谈价格,一心只讲预制菜的标准,真是惹麻烦嘛。老板这边还没把预制菜的事情讲清楚,又不小心惹上了罗永浩,这下事情一下子变得更高效,简直就像是“二次曝光”一样离谱。
这回站在罗永浩这边的人啊,可能不完全是特别喜欢他,说不定换成别的事,说不定还能跟他拌两句呢。不过这次罗永浩自己都没料到,居然打了一场这么顺利的仗,真是出乎意料啊。
他直播时还在纳闷:“本来以为餐饮行业水挺深的,之前跟星巴克打交道还吃过点亏,没想到这次竟然这么顺利。”其实原因很明了,这“风”是西贝餐饮老板自己搞出来的。
原本罗永浩那边情况差不多要告一段落了,他自己在微博上说“事情就到这了”,估计也是觉得大局差不多了。
老板觉得事态有点不对劲,打算用个聊天截图来降个温,可偏偏在发截图的时候没留意,结果把罗永浩给惹恼了。
事情就这样发展了,罗永浩直接抛出“直播辩论”的提议,现在就看老板答不答应了。搞这些公关手段,有时候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之前有个别的餐饮品牌,也因为价格偏高被质疑,老板非得跟顾客强调“行业标准”,避开价格这个话题,结果导致客流下降了三成。
西贝这位老版本可以悄悄呆着,等那波热搜过去再说,可偏偏非得出来“讲课”,还发截图不太会掌控分寸,不就自己找麻烦么。
其实啊,这事儿归根到底就一个道理:消费者都不是傻子,大家根本不在意你是不是用的预制菜,只关心你卖的价格是不是坑人。
到2025年,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智了,拼的还是性价比。像蜜雪冰城靠价格占领市场,这就是个明显的例子。
要是西贝餐饮早点搞明白这个道理,就别再纠结预制菜到底算不算,别搞那些开放后厨的花哨把戏,把价格调到合理范围,就不会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被罗永浩追着辩论,接还是不接都挺尴尬,要是早知道会这样,真是早早得多考虑考虑消费者到底在意些什么。
以后做餐饮品牌,要是不想惹事,得记住一条规则:别玩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别藏着掖着核心问题。只要价格合理,性价比高,顾客自会认可。
要是总拿各种借口搪塞,最终只会把自己送到舆论的焦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