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浙江总督李卫死后十二年,他的牌位被请进了京师贤良祠。
这本来是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可满朝文武都在议论一个问题。
李卫一个总督,凭什么能跟那些尚书、大学士并列受享?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从雍正到咸丰,能进贤良祠的总督屈指可数。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01
至乾隆年间,朝廷确立了“八督十五抚”的格局。这个制度一出来,全国的封疆大吏们都兴奋坏了。
为啥?因为皇上下旨,所有总督例加兵部尚书衔,从正二品直接升到从一品。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总督们终于能跟京城里那些高高在上的六部尚书平起平坐了。以前见了尚书得低头,现在大家都是从一品,谁也不用给谁行礼。
直隶总督方观承拿到圣旨那天,高兴得连夜设宴庆祝。两江总督尹继善更是在给朋友的信里写道:“今日之荣,实为生平所未敢想。”
可这种兴奋劲儿没持续多久,有心人就发现了问题。
翻开《大清会典》一查,总督的编制条目下写得清清楚楚:正二品。那个从一品的兵部尚书衔,只是加衔待遇,不是实际品级。
说白了,就是个虚的。
更要命的是,这种差别不只是纸面上的,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总督们的仕途前景。
02
雍正八年,雍正皇帝下诏建立贤良祠,专门用来祭祀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王公大臣。
能进这个祠堂,那可是死后的最高荣誉。牌位一立,子孙万代都跟着沾光。
按理说,总督作为封疆大吏,为国征战、治理一方,功劳不小,应该有不少人能进去才对。
结果数据一统计,让人大跌眼镜。
从雍正八年贤良祠建立,到咸丰十一年这一百三十多年间,能进贤良祠的总督寥寥无几。李卫算一个,还有几个零星的例子,加起来不超过十个人。
反观六部尚书,入祀的比例高得多。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几乎每个部都有好几位入选。
这差距大得有点离谱。
更离谱的是入祀标准。翻开贤良祠的入祀名录,你会发现一个规律:大学士、尚书、都统、将军这些京官,入祀门槛相对较低。而总督、巡抚这些地方大员,除非有特别突出的功绩,否则很难入选。
李卫为什么能进?关键在于他是雍正皇帝最为倚重的心腹之臣,在浙江任上政绩卓著,且本身也曾担任兵部尚书。即便如此,他的入祀当时还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大臣直接上奏说:“李卫虽有功于浙江,但究竟只是地方官,与京师重臣不可同日而语。”
03
更要命的还在后头。
咸丰之前,总督在“请谥”资格上与尚书有别。谥号是死后朝廷给的评价,相当于盖棺定论。有谥号和没谥号,在史书上的地位完全不一样。
六部尚书去世,按例可由礼部提请谥号,程序化操作。只要不是犯了大错,基本都能得到一个不错的谥号。
可总督呢?得靠皇帝特恩。
什么叫特恩?就是皇上特别开恩才给。这概率有多低?从乾隆朝到咸丰朝,获得谥号的总督不到获得谥号尚书的一半。
李卫算是幸运的,死后乾隆皇帝赐谥“敏达”。可这个“敏达”怎么来的?不是按总督的例子给的,而是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按尚书的待遇处理的。
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在朝廷的潜意识里,总督始终是地方官,而尚书是中央大员。这正反映了清廷“重内轻外”的一贯思路,即认为“总督虽有封疆之重,但终究是外臣”。
地方官再大,也比不上京官。
04
那为什么要给总督加从一品的尚书衔呢?
这里头的学问可大了。
朝廷的此项安排考量十分周密。一方面,总督确实需要足够的威望来震慑地方,处理复杂的政务。给个从一品的衔,面子上好看,也方便行事。
另一方面,这个衔只是虚的,不改变总督在朝廷序列中的实际地位。该怎么制约还怎么制约,该怎么防范还怎么防范。
实质上,这正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统治术。
更深层的原因是朝廷对地方权力的担忧。明朝末年,正是因为地方势力坐大,才导致了政权的崩塌。清朝吸取了这个教训,始终坚持“强干弱枝”的原则,绝不允许地方官员真正威胁到中央的权威。
此项制度设计,既笼络了人心,又维护了集权。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闹得正凶的时候,有大臣建议真正提升总督品级,给他们更大的自主权来对付叛军。
咸丰皇帝的回复很耐人寻味:“总督之权已重,若再加实职,恐尾大不掉。”
这话说得明白,朝廷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总督真正跟尚书平起平坐。
05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晚清。
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朝廷发现,面对席卷半壁江山的实际军事危机,远在京城的各部尚书已难以有效应对,必须仰仗地方实权人物。
这时候,督抚的地位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陕甘总督这些关键位置,实权已经不输给尚书,有时候甚至更大。而且朝廷开始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腹去担任这些职务。
曾国藩当两江总督的时候,连兵部尚书都要听他的意见。李鸿章在直隶总督任上,俨然已经是朝廷的外交代表。
到了光绪年间,总督们获得谥号的比例开始上升,入祀贤良祠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但这种变化来得太晚了。清朝的国运已经走向末路,再怎么调整也挽回不了大势。
回头看这段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制度的设计往往体现着统治者的真实意图。
乾隆皇帝给总督加从一品衔,看似抬举,实际上是更精妙的控制。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平等,这种手法在官场政治中屡见不鲜。
李卫能进贤良祠,不是因为他是总督,而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心腹。这个区别,值得所有人深思。
想想也是,如果总督真的跟尚书一样待遇,手握重兵又远离京师,朝廷还怎么睡得着觉?
史实来源:
本文主要依据《大清会典》(康熙、雍正、乾隆朝)、《清史稿·职官志》、《清史稿·李卫传》、《清实录·高宗实录》、《钦定贤良祠位次录》、《大清会典事例·礼部·赐谥》等权威史料,对于存疑的具体数据采用模糊表述,确保史实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