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铁站名咋取?40%实用名、35%文化名,5号线改名显公众参与力

admin 2025-10-24 08:37 产品展示 126

早高峰的徐州地铁1号线里,拎着行李的大叔盯着“徐州东站”的标识直点头,刚搬来的姑娘却对着“黄山垅”的站名犯了懵——同样是地铁站名,有人觉得它是“指路牌”,有人却盼着它是“文化卡”,这矛盾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先说说最实在的“实用派”站名。中国矿业大学站一出来,校门就在眼前,学生党赶课、家长送娃,不用看导航都能找着北;徐州东站更不用说,早晚高峰日均3.2万人次的客流量,靠的就是“地铁名=目的地”的直白,拎着行李箱的旅客,跟着“徐州东站”的指引走,十分钟就能到高铁站检票口,这种一目了然的方便,谁用谁知道。这类站名在徐州地铁里占了近40%,比5年前多了5个,增速超22%,说到底,就是为了让大家少走冤枉路。

但老徐州人可不满足于“只认路”。“黄山垅”站藏着老城区的记忆,早年间这里是城外的村落,如今成了热闹的商圈,老一辈路过时总爱跟孩子念叨“以前这地方都是庄稼地”;“下淀”站更有意思,清末民初就是货运码头,现在站口的老照片墙,还能看见当年搬运工人的身影。这类带着历史味的站名有24个,虽然比实用型少点,但每一个都像老徐州的“身份证”,藏着一代人的生活痕迹。

还有些站名,一听见就想起徐州的“文化范儿”。云龙湖西站出来,步行5分钟就是5A景区云龙湖,春天看柳、夏天看荷,游客们冲着这站名就愿意多停一会儿;汉源大道站更绝,周边3处汉墓遗址,站厅里的汉画元素,让不少人还没出地铁就感受到了汉文化的味儿。这类文化地标型站名占了35%,比3年前增加了7个,看得出来,徐州想让地铁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文化的“移动窗口”。

不过争议也不是没有。工农路、庆丰路这类“路名站台”就常被吐槽,有市民在地铁留言板上说“走三条线都是‘路’字辈,记混了都不知道在哪下车”。其实不是路名不好,而是多了就没了特色,就像满桌子都是青菜,反倒想不起哪盘最好吃。

那地铁站名到底怎么取才合理?徐州有自己的规矩:先保证辨识度,再留着历史味,最后要方便传播。就像5号线的苏堤路站,最初的工程名叫“纬四路站”,市民觉得不够直观,提了200多条建议,最后改成了大家更熟悉的“苏堤路”,这就是公众参与的力量。再看看广州,人家讲究“区片标志物道路”的优先级,比如“体育西路”站,既有标志物又有道路名,外地游客也能快速定位,广州地铁每次修订命名规则,公众参与率都能到45%,这点值得借鉴。

其实站名争议的背后,是大家对城市身份的在意。这些年总有人呼吁复现“彭祖楼”“奎光门”这类老地名,彭祖是徐州的文化符号,奎光门曾是老城门,大家盼的不只是一个站名,更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但也有人担心,老地名太生僻,外地游客看不懂怎么办?这就需要平衡本地性和开放性,不能光顾着老住户的回忆,也得考虑新游客的方便。

从2013年市民靠邮件建言站名,到2025年线上留言板能收到1.2万条建议,徐州人参与站名决策的热情越来越高,参与人数十年涨了14倍。这说明大家都明白,站名不是随便起的符号,而是跟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儿。

要我说,优化站名可以试试“三层次策略”:核心枢纽比如徐州东站,就保留实用名,让赶车的人不迷路;文化节点比如奎光门,如果以后建站,就用历史名,让文化能传下去;过渡站点比如吴庄站,可以加个后缀,叫“吴庄站・艺术馆”,既知道在哪,又能想起周边的特色。广州就有这样的尝试,每3年征集一次站名反馈,徐州2024年也搞了一次,收集到500多条建议,不少都用到了新线路上。

现在3号线二期的麦楼站,还搞了个“站名文化图谱”,扫码就能看麦楼村的历史——从明朝的小村落,到现在的现代化社区,老照片、老事都在里面。这种做法挺好,既没丢了实用性,又添了文化味儿,让站名从“指路牌”变成了“事册”。

说到底,地铁站名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实用型站名是脚下的路,帮我们少走弯路;文化型站名是心里的根,帮我们记住来路。现在徐州地铁里,40%的实用名、35%的文化名,正说明这种平衡在慢慢实现。那些每天穿梭在地铁里的人,有的为了赶时间盯着实用名跑,有的会在文化名站多停一会儿,看看站厅里的老照片——这大概就是站名最好的样子:既能带你到想去的地方,也能让你想起这座城市的事。

你家附近的地铁站名,是让你一眼就找到路,还是让你想起一段难忘的事儿?评论区里聊聊,说不定你的想法,下次就能帮到新线路的命名呢!

上一篇:王一博赛车服萌态大爆发可爱到让人心融化
下一篇:机关事业中人没拿到养老金补发?三大原因说清楚别再糊涂

热点资讯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