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突袭千里之外的俄军战略轰炸机基地,是乌克兰独自完成的“神来之笔”,还是背后有西方力量操纵? 这场被称为“蛛网”的行动,以其惊人的低成本和宣称的巨大战果,瞬间吸引了全球目光,也让俄乌之间的舆论战与真实战场一样激烈。
2025年10月16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发表了一份火药味十足的声明,直接驳斥了俄罗斯方面的说法。 俄联邦安全局局长博尔特尼科夫当天早些时候声称,乌克兰代号为“蛛网”的特种行动其实是在英国情报部门指挥下进行的,并且并未对俄军造成重大损害。 乌方的声明则强调,“蛛网”行动是乌克兰安全局完全自行策划和实施的一项独特、复杂且多层次的特种行动,并誓言将继续在战场及敌方纵深地区对俄军实施打击。
这场争吵的核心——“蛛网”行动,发生于近四个多月前的6月1日。 根据乌克兰方面公布的信息,那是一次堪称大胆的远程突袭。 乌国家安全局声称,他们出动了117架无人机,对位于摩尔曼斯克州、伊尔库茨克州等地的五个俄罗斯军用机场发动了协同攻击,甚至包括距离乌克兰超过4000公里的西伯利亚地区别拉亚空军基地。
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局长瓦西里·马柳克在行动后宣布,共有41架俄军战机在袭击中被击中,包括图-95和图-22M3等战略轰炸机。 乌方估计俄方损失超过70亿美元,并称此举打击了俄罗斯约34%的空射导弹载机。 然而,俄罗斯方面对此说法予以否认,称乌方严重夸大了战果。 俄罗斯国防部表示袭击仅导致数架飞机起火,独立分析师的评估则认为可能有8至13架飞机被毁或严重受损。
“蛛网”行动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显示其策划与执行极为精密。 行动历时18个月准备,乌克兰安全局对俄罗斯境内的战略轰炸机基地进行了细致的情报搜集,并专门改造了FPV无人机,增强了信号加密和远程控制能力。 这些无人机被巧妙隐藏在卡车运输的木制结构顶棚下,以商业运输为掩护秘密运入俄罗斯境内。在预定时间,操作员通过统一信号远程激活无人机,使其从“木马”卡车中起飞,低空突防袭击目标。
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迈克尔·弗林指出,许多俄罗斯战略轰炸机露天停放,是基于美俄核武器条约的规定,以便卫星核查。 他认为乌克兰可能利用了这一点,此举虽然“巧妙”,但也颇为“鲁莽”,可能破坏美俄之间的战略互信。 更有分析估计,每架FPV无人机的成本可能不超过一万美元,总投入可能低于一百万美元,却瞄准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事装备,成本效益比极不对称。
在“蛛网”行动之后仅两天,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又于6月3日宣布对克里米亚大桥进行了第三次袭击。 马柳克局长称,此次行动持续数月,特工对大桥桥墩进行了水下爆破,使用了1100公斤TNT当量的炸药,目标是破坏这座被乌方视为“俄军后勤动脉”的关键设施。 而俄罗斯方面则否认桥梁遭受实质性损害,称爆炸仅击中了桥墩的保护性围栏。
这些跨越前线的袭击与围绕“蛛网”行动的争议,凸显了俄乌冲突中信息战的重要性。 俄罗斯指称英国参与,可能意在暗示乌克兰缺乏独立执行此类复杂行动的能力,并为可能的升级反应进行舆论铺垫。 而乌克兰坚决否认外援,则是要展示自身战力,维持国内士气并向西方证明援助价值。
战场外的较量同样激烈。 7月初,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宣布挫败一起“政变阴谋”,称逮捕了密谋在基辅煽动骚乱并占领议会大楼的人员。 7月中旬,乌方又称抓获了6名涉嫌为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效力、试图发动恐怖袭击的特工。 俄罗斯方面则通报在克里米亚逮捕了一名涉嫌为乌克兰制造爆炸装置的特工。
与此同时,国际层面的外交与军事援助动态也在持续。 在乌克兰宣称成功实施“蛛网”行动的同时,俄乌第二轮直接谈判于6月2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 10月中旬,德国承诺向乌克兰提供价值超过20亿欧元的军事援助,包括防空系统与精确制导武器。 也就在同一天,乌克兰多地因俄罗斯的无人机和导弹袭击实施紧急断电。
“蛛网”行动展现了一种新的战争形态:弱势一方可能通过技术创新的不对称手段,对强敌的纵深要害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 冲突中的双方,不仅在战场上争夺控制权,在舆论场上关于每一次行动的真实效果、背后主导的叙事争夺,也同样激烈且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