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1日,苏联突然采取行动,带兵封锁了国民党吉林省党部,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行动,是因为国民党请求美军军舰向东北运兵,这就触犯了苏联的禁脔。
1、大连运兵的交涉
为打破僵局,蒋介石决定放弃大连登陆,指示熊式辉和蒋经国,为绝对保证国民党军队葫芦岛、营口登陆和由山海关至沈阳的铁路运输,要“与苏军方面切实商洽”。
熊式辉和蒋经国遂以葫芦岛登陆和打通北宁线为重点,与马林诺夫斯基反复交涉,马氏则从原来的立场上步步后退。先说葫芦岛、营口可以保证登陆安全,后又说,葫芦岛仅驻苏军一个排,恐不能保证登陆安全,营口登陆没问题。
而后又说,苏军已完全撤出葫芦岛和营口,二处均已被八路军占领,苏军对登陆安全不负责任。
关于北宁线,马氏说,锦州至山海关之间,驻有中共军队,希望中央军出关后,能避免与中共军队之冲突(苏军对国民政府的官员公开为共产党说话这是第一次);同时,还将负责修复北宁路的许诺也推掉了。
而在熊式辉、蒋经国与马林诺夫斯基交涉的同时,中共东北局负责同志彭真也与苏军当局进行秘密协商:
协商中“友方(苏方)力促我派兵阻击(在营口、葫芦岛一线国民党登陆部队),我(彭真)当即告他,我们的部队都是新兵,主力尚未到,决不可能完成该项任务,请其运用外交力量并给我们以运输便利,他只答应设法将蒋军登陆时间迟滞十天左右”。
彭真令营口方面吴克华的一个团征集该处2000名新兵,坚决给登陆军以打击,迟滞其前进。
这样,苏军刚从营口与葫芦岛撤出,中共的部队便随后跟进,实际上苏军与中共军队配合默契地把这两个口岸作了移交。
至于北宁线、山海关和锦州是该线上的重镇,也是中共冀热辽出关部队最早占领的两个重要城市,不仅这两个城市,而且从山海关到锦州一带都驻有中共军队,从锦州到沈阳也全是共产党军队的地盘。
苏军明确表示,不希望出关的国民党军队与中共军队冲突,实际上是海路、陆路都不愿让给国民党军队进来。
迟至10月23日彼得洛夫约见蒋介石,答复他18日的要求:
“苏联政府不可能同意中国军队在大连港登陆,因为根据中苏条约的规定,大连是纯商务港。履行条约不应从破坏它开始”。“斯大林大元帅完全同意苏联政府的这一立场”。
彼得洛夫打出斯大林的牌子,意味着大连登陆交涉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
蒋介石也毫不客气地指出:
“大连港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如果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中国不能让自己的军队在这个港口登陆的话,那么,这意味着破坏中国的主权,从而也就违背了中苏条约。”
这是自中苏订约以来,蒋介石第一次对斯大林说出重话。
他再一次以他个人的名义向斯大林提出请求,斯大林应该理解他的处境,“如果我们不能使自己的军队在大连港登陆的话,那么我们就无法顺利地向满洲地区调动军队,并从苏军手中接收这个地区”。
意思是说,苏联要承担中国不能接收东北的责任。
2、我党加速接收东北
但苏方并不理会蒋介石本人的警告,对中共东北局更加友好。
彭真于25日致电中央说:
“苏方态度愈积极,关系皆好。
一、他说,如果过去需要谨慎些,现在应该以主人自居,放手些干;
二、下月15日前,如顽方进攻,苏将协同我打击,时间也是有利。但我们应及时准备,并劝我监视机场,防止空运部队;
三、除已搬走的约五分之一的工厂外,余均交我。弹药只抚顺即有三百万发。炮弹、飞机亦可交我处置(现我已有一个日本航空大队的全部人员可以使用,详情另告),诸事均督促我快些。兵工厂交我。他主张在此留一部分,分散一部,以免轰炸。”
苏方交了底儿,彭真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向长春市、吉林、合江、齐齐哈尔、洮南、哈尔滨以北大批派赴干部,用一切方法接收各省及重要市县政权;大批接收工厂、兵工厂和武器弹药;在安东、营口、葫芦岛加强布防;控制一切重要机场。
中央进一步加强东北力量,准备在年底共有12万人的军队、3万名干部到东北。
大连既不能登陆,国民党军队只有登陆营口和葫芦岛。就港口的设施情况,营口没有条件使大型运兵船进港,只有葫芦岛可以停泊大型兵船。
3、葫芦岛与营口登陆的尝试
10月27日,美国军舰运国民党军队抵葫芦岛,中共部队从岸上射击,美舰被迫离去。美军总部遂将其军舰驶往葫芦岛一事通知苏联大使,并嘱其转达驻东北苏军当局。
几天前,美舰前往大连直接与苏军当局接洽,碰了一鼻子灰。这回再次交涉,苏军也不买帐。
而且,美军每插手一次,事情就糟糕一步。
当熊式辉要求苏方按协议,取缔营口非政府军(八路军)的武装,并派联络员偕同接收各省行政时,对方则以“有干涉内政之嫌,将引起美国之非议”为理由一口回绝。
“将引起美国之非议”是苏方对蒋介石处处离不开美国的做法的一种轻蔑和讥讽。
10月29日,杜聿明抵达长春,会见马林诺夫斯基,坚持对营口、葫芦岛两个港口,实施武力侦察,强行登陆。
但由萧华率领的山东登陆部队和先期出关的冀热辽部队完成了合编,控制了从营口到安东的海岸线。国民党军队强行在营口登陆,也像在葫芦岛一样被击退了。
11月3日,杜聿明和美国第七舰队代理司令巴贝同乘美舰脱尔号亲自到营口、葫芦岛一线“侦察”,中共出关部队早已严阵以待,杜聿明放弃了登陆企图。
熊式辉根据他出关一个多月与苏方交涉的体会以及各地实际状况,感到接收东北十分困难,于11月5日报告蒋介石,建议东北接收另酬办法。
报告说,苏联用意是:
(1)为应付国际视听,表面依照协议,容许我方空手接收行政。
(2)为不愿我军事力量进入东北,巩固政权,故利用八路军名义,阻碍我军前进,一面普遍扶植各地八路军以为此后有力牵制之准备。
(3)当苏军撤退,国军不能到达时,苏方有可能把行政交给八路军,或在地方扶植各种势力,或造成各种变乱,使行政人员不能立足。
(4)当国军出关与八路军发生冲突之际,借口维持治安,留一部分军队,出面调停。
为挽救目前恶劣情势,熊式辉建议:
(1)由政府发表声明,苏方以营口、葫芦岛让与非政府军占领,违反中苏友好条约精神,应负在11月底之前不能将撤出地方交与政府军之责任。
(2)行营到长春一个月,苏方对行政、经济、交通等机关与事业皆不交出,缺乏友好诚意。
(3)苏方对行营加以种种指责与牵制,而对八路军则容忍其逼走营口、葫芦岛两处之部队不能不使我对苏方有故意放纵之嫌。
(4)为中苏永久友好计,请苏方对东北措施重新考虑。
熊式辉还请蒋介石直接致电斯大林,告以东北现状,请其主持改善。而蒋经国则主张撤退行营,以抗议苏联违约。
蒋介石在对苏外交方面一向老练沉稳,凡有转圜可能不事决裂。
4、长春空运兵力的尝试
在海陆都不能派兵的情况下,他把一线希望寄托在长春空运上。
指示熊式辉、蒋经国注意与苏方商洽空运问题。但就在11月11、12日两天,中共山东部队进入长春郊区和市区,有1000余人集中在机场附近。
纵然空运部队可以降落,也难免发生战斗。长春空降的路也堵死了。
恰在此时,在旅大海域发生了美苏飞机交火事件。
11月15日上午11时25分,一架美国军用飞机监控苏联从旅顺驶往大连的轮船。苏军立即起飞两架歼击机追赶美机,美机开火,苏机还击,美机逃走。
这一事件正发生在美舰为国民党向旅大运兵期间,被苏联视为挑衅行动。双方发生多次交涉。
用美国轮船运兵一节遂被取消。
当时蒋介石曾考虑,对东北采取停止接收的决策:
“一面将我们(国民党军队)的部队集中平津,坚守榆关而以锦州为前进据点;一面将东北问题提出联合国公断,同时公诸世界舆论,课苏俄以应负之责任。”
这样,国民党在关内有充分的实力,可以控制华北全局,东北问题交国际交涉,以暴露苏联独占东北的企图。
但是,因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牵制,这一决策没有坚持下去,在东北问题上继续走钢丝。
11月14日,蒋介石下了最后决断,指示蒋经国说,解决东北问题不外两种途径:
第一,照目前局势以及根本之计,只有将东北行营迁移于山海关,由山海关循铁路进入东北,对苏不取决裂,但以事实表明政府无法接收东北,“责任在彼而不在我”。
第二,向苏方表示:(1)中央政府只按约接收东北行政,不想在东北建立强大武力。(2)空运长春部队,以维持治安为度,约一万人。(3)东北各县自治,组织民选政府,但须共产党不在任何地方组织武装。(4)东北经济决与苏联合作。
次日,国民政府外交部照会苏联大使,指出:
因运兵东北受种种阻障,中国政府决定:东北行营及其偕行军事、行政、外交人员400余人,于11月17日至23日,迁移至山海关,每日用运输机1至6架从长春接运;派行营副参谋长董彦平中将为军事代表驻马林诺夫斯基元帅司令部,随同北上,以资联系。
5、东北行营撤退山海关
随后,行营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撤离,尽量制造和扩大国际影响。
山海关是中共冀东部队与苏军一起解放的城市,也是阻止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的第一道关隘,由中共第七师和冀东部队把守。国民政府把行营从长春移至山海关,不仅“以事实”向国际表明苏联违约,没有按条约将东北交给它;更以实际行动表明它要以武力从陆路接收东北的决心。
大连、葫芦岛、营口登陆失败,国民党十三军和五十二军转秦皇岛登陆。
11月11日,美国出动31艘军舰将大批国民党军队运往秦皇岛。国民党军队随即集中兵力向山海关发动猛烈进攻。守关中共部队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十余日,于11月16日退出山海关。
国民党军队遂控制了这座通向东北的咽喉重镇。从17日起,国民政府向山海关撤退行营。这样,就形成了国民党军队以山海关为基地,护送东北接收大员打到东北去,以武力接收东北的态势。
而在长春,就在蒋介石的东北行营撤退前夕,地方自治武装对它下了“逐客令”。
11月16日大约一连的“武装队伍包围了军事委员长行营,架起了20挺机枪,要求行营立即撤回北平;同时采取断然行动:切断电话电线,封闭供水管道,闯入行营驻地,撕毁总裁(蒋介石)画像,纸片扔得满地,用脚践踏”。
在行营对苏军最高当局提出抗议后,这支武装才撤离行营驻地,夜间恢复供水、供电。
从10月22日,苏军当局勒令行营机关报《光复报》停刊,宣布禁止行营所有人员出城以来,行营已经无事可做。
他们每天所听到的尽是中共军队接管东北某某城市、建立起民主政权的“坏消息”,度日如年,恨不得早日离开长春。经自治武装的这次驱赶,从第二天起他们就开始飞回关内。
6、蒋介石向美国“告状”
11月17日,东北行营撤到山海关的当天,蒋介石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大告斯大林的状。
他首先指出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中对东北问题作出的努力,以及杜鲁门本人对罗斯福政策的赞同,以此提醒杜鲁门,美国对苏联兑现它在中苏条约中的许诺负有责任。
接着,历数苏联拒绝国民党军队大连登陆,放中共军队进入葫芦岛、营口,使政府无法对东北实行接收等等蔑视条约的行为。
进而指出,“东北局势不仅危及中国之领土完整与统一,实已构成东亚和平与秩序之重大威胁”,“需待中美双方之积极的与协调的动作,以防止其继续恶化”。
杜鲁门则表示他必与蒋介石“密切合作,妥商办法”。
12月15日,杜鲁门又公开发表对华政策声明,重提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以及中苏条约与中苏协议,强调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将东北归还中国等有关规定。
蒋介石撤退行营旨在促使美国对苏联施加压力,引起国际舆论的同情,使美国更加支持他打内战(特别是支持他在关外大打)。
这三个目的可以说都一步步地实现了。行营撤到山海关后,美英舆论纷纷谴责苏联违约,给苏联造成相当大的被动。
蒋经国从东北回到重庆,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到苏联使馆以私人名义宣布行营撤回。
他谴责苏军当局没有按照条约交接东北,历数苏军方面如何给行营制造种种困难,而对非政府武装却予以纵容;表明东北行营没有任何反苏行为,驳斥苏军当局“随着总裁行营的到来,长春市反苏宣传日益激烈”的说法。
他说,他将苏方警告告知重庆,蒋介石电令,如果发现从事反苏宣传或协助进行此活动者,立即逮捕,押解重庆,以军法处置。
蒋经国保证行营中没有进行反苏行动的人,今后也不会有。
“鉴于长春出现了暴乱事件,中国方面将行营撤回北平”,“即使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能够保证我们的军队在长春机场和沈阳安全降落,我们政府也不会调集军队了”。“外交部正在制定计划:怎样更好的组织接收整个满洲地区的工作”。
关于经济合作谈判问题,应由两国政府进行讨论,不属于行营工作范围。
蒋经国传达给苏联的信息是:
行营撤退,接收东北失败,责任在苏军,不在行营;中国政府决不反苏;苏方不要将经济合作谈判与接收东北联系起来。
最后蒋经国要求:
苏军当局协助在满洲地区建立由当地居民组成的警卫队和警察队伍;帮助机场接收中国飞机,苏军司令部派出相应的技术人员;苏联政府同意中国通过铁路和海上调动军队。
对蒋经国的指责和要求,苏联参赞米克拉舍夫斯基一言不发。
但就在东北行营撤离长春,国民政府和美国共同对苏联表示不满的时候,驻东北苏军已撤到沈阳一线,沈阳以南已无苏军。
而这时中共的军队已经进入长春、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等北满各大城市以及各战略据点,至于以沈阳为中心的南满、东满和西满地区,早在10月中旬就为中共部队所控制,这种局面就使苏联处于有利地位。
7、苏联与蒋介石的“计中计”——第一次延期撤兵
因为,第一,苏联已按时撤军,对国际社会可以作出交代;第二,如苏军于12月1日按时全部从东北撤走,蒋介石也不会答应。
因为,仅靠刚刚占领山海关的十三军、五十二军无论如何也进不了东北,事实上就等于让苏联将整个东北全部交给了中共;而苏军只要不撤走,它就负有向国民政府交出东北的责任,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大城市就可空运国军。
苏联非常了解蒋介石的需要。
因此,尽管苏联要赶在撤军前,与蒋介石达成东北经济合作协议(可是当时中苏经济合作谈判尚未进入主题,双方正在就日资产业的所有权问题进行争论,距达成协议还需相当一段时间),更需要延期撤军;但苏联丝毫不露自己的心迹,作出一切都为蒋介石着想的样子。
就在11月17日东北行营开始撤离长春的当天,苏联大使彼得洛夫照会中国外交部,表示中国政府可以毫无阻碍地使用沈阳、长春机场空运军队;苏军过去和现在都不曾援助中共,至于在苏军撤退之某些区域内,有中国共产党分子活动,与东三省苏军司令部无关,而系中国政府权利尚未控制这些地区的结果;“倘中国政府现在希望苏军自东三省撤退延缓若干时间,则苏联政府能将其军队之撤退延缓一个月至两个月”。
关于延期撤军的意图,马林诺夫斯基在长春向张嘉璈作了更明确的解释:
“沈阳以南,因中央军未到,故有十八集团军。如苏军撤退一地,而中央军不予接防,十八集团军势必乘虚而入。故苏军只好暂不撤退,一俟中央军开到后,认为足以维持秩序后,苏军再行引退。”
这段话说白了,就是苏方延期撤军完全是为了给国民政府占地盘。蒋介石当然非常高兴。
这样,苏联11月17日照会使蒋苏关系又出现了一个好的转机。
同样,蒋介石对苏联的意图也摸得很准,知道对方延期撤军,意在尽快促成经济合作协议。所以,不管在何种场合,一有机会,国民政府的官员都向苏方表示,中国决意与苏联实行东北经济合作。
由于有共同需要,在国民政府正式提出要求后,双方很快就达成了新的撤军协议。
11月19日,国民政府拟订接收东北办法要点和苏军全部撤离东北延期三项条件,照会苏方。
这三个条件是:
(1)苏方负责对长春、沈阳市区及其飞机场附近任何未经政府承认之武装人员解除武装,允许中国空军运送飞机场地面工作人员先至长春、沈阳飞机场,指挥飞机起降。
(2)中国政府如需利用北宁铁路及东北港口运输军队时,苏方允予可能之便利。
(3)苏方对中国政府接收东北的工作人员,允予给各种道义的及物质的协助;对接收人员赴各地编组地方团警尤愿予以协助。
如以上办法得到双方同意,苏联撤军时间可延长一个月,即以1946年1月3日为苏军撤退完成之期。
国民政府的着眼点在第一、三条。第二条乃虚晃一枪。
因为当时苏军已撤至沈阳一线,沈阳以南已经没有苏军,还谈得上什么协助问题?蒋介石之所以提出这一条,一则试探一下苏方有无开放大连港口的可能性,二则暗示苏联,他要对中共军队动武,看看苏联有无反应。
11月24日彼得洛夫复照表示:
苏联政府已经给驻满洲苏军司令部下达指示,保证中国政府军在沈阳、长春顺利降落,中国向沈阳、长春机场派地面工作人员亦不反对。沈阳以南无苏军,港口与北宁路运兵无从协助。苏军从未允许非政府武装进入长春,当然也就不存在对空运军队降落的阻碍问题。
中方所提“办法要点”的个别问题,需与马林诺夫斯基就地商量。
这里的“个别问题”就是国民政府一再坚持的编组地方团警问题。
这个问题需由马林诺夫斯基与中国政府代表在当地解决。照会还特别指斥王世杰在照会中的声明——中国共产党的部队集结在距离长春20里的地方,中国政府不可能通过空中运兵——不是事实,因为没有任何非政府军进入长春市。
王世杰对来照深表欣慰,通知彼得洛夫,中国即派代表赴长春与马林诺夫斯基谈判军队运输办法和有关接收各事项。
11月30日,彼得洛夫复照王世杰:
“苏联政府接受中国政府所表示之愿望,同意苏联军队自东三省延期一个月撤退,即延期至1946年1月3日为止”,于是中苏达成第一次苏军延期撤退协议。
苏军撤到沈阳一线后停止了撤退。
拿到延期撤军协议,苏联的对华外交又取得了主动。
就在中苏达成延期撤军的当天,苏联塔斯社发表了记者于11月28日发自长春的电讯,将国民政府要求苏联延期撤军的内幕公开曝光。
该电讯称:
中国政府向苏联政府表示,“倘若苏军于原定时间撤离满洲,中国政府将面临着极端困难的情形。因为那时候,它不能将自己的军队运到,或在满洲建立民政”。
苏联正是鉴于这种情况答应中国要求,延期撤军。接着,该电讯解释说,八路军之所以能够进入东北,完全是由于国民党军队在苏军撤退之前没有按时抵达的结果。
这样,苏联在世界舆论面前推掉了它接纳中共部队的责任,反把蒋介石置于十分尴尬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