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娱乐圈最大的"塌房"事件,莫过于那尔那茜的高考造假风波。数十天内,这位曾因《封神 2》和《长安的荔枝》走红的女演员,从"国民闺女"沦为"教育公平破坏者",品牌解约、央视除名、新剧撤档,堪称娱乐圈史上最惨烈的"三连崩"。
然而,在一片喊打声中,有一个人却站出来"和稀泥"——没错,又是胡锡进。
那尔那茜的"高考神话"如何崩塌?
那尔那茜的翻车,源于 6 月 21 日内蒙古自治区官方的一纸通报:她 2008 年以"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但实际上既无学籍,也未在该校就读,涉嫌高考报名材料造假。
更讽刺的是,她通过内蒙古定向委培政策进入上海戏剧学院,享受了边疆地区的教育福利,却在毕业后未履行回内蒙古工作的承诺,直接赴挪威留学,最终进入娱乐圈。
这一操作,直接踩中了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教育公平。高考被视为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最后公平通道,而那尔那茜的造假行为,无异于在千万考生的努力上狠狠踩了一脚。
于是,舆论炸了。
品牌方连夜切割:极狐汽车第一个解约,阿玛尼、阿迪达斯紧随其后,官微火速删除她的所有内容。
央视八套紧急除名:在《长安的荔枝》播出时,直接抹去她的名字。
江苏卫视撤档:原定 6 月 24 日播出的《长安的荔枝》被临时替换成其他影视剧,6 亿投资恐打水漂。
胡锡进的"和稀泥"逻辑:该罚,但别下架?
就在全网怒斥那尔那茜时,胡锡进却发表了一番"理性"言论:
"非法获取学籍是不对的,代价应该是取消文凭和上戏助教身份"——这点没人反对。
"但彻底封杀她的作品,应该谨慎"——这就开始和稀泥了。
"《长安的荔枝》下架,损失的不只是她,还有剧组、投资方和观众"——看似"顾全大局",实则避重就轻。
老胡的核心观点是:"惩罚要有度,不能一刀切。" 他认为,那尔那茜的错误在于个人造假,而非作品本身有问题,因此《长安的荔枝》不该被牵连。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网友并不买账。
胡锡进的"歪理"为何激怒全网?
1. 这不是"私德问题",而是公然践踏教育公平
那尔那茜的造假行为,不是酒后失言,也不是感情纠纷,而是系统性欺诈——伪造学籍、骗取定向委培资格、违约不履行义务。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教育制度的嘲讽。
胡锡进却试图把这件事弱化成"个人错误",忽略了它对社会公信力的破坏。
2. "剧组无辜论"站不住脚
老胡强调"剧组和投资方也是受害者",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剧组选角时不做好背调? 在流量至上的娱乐圈,制作方往往只看演员的热度,而忽视道德风险。如今翻车,难道不该承担部分责任?
更何况,影视行业早有前例——高云翔性侵案导致《巴清传》雪藏,吴亦凡事件让《青簪行》彻底凉透。市场规则就是如此:选错人,就得付出代价。
3. "市场风险"不该成为挡箭牌
胡锡进担心"影视投资风险太大",但真正的风险恰恰来自对劣迹艺人的纵容。如果造假者仍能靠作品赚钱,那公平何在?观众凭什么为欺诈行为买单?
正如一位博主犀利反驳:"胡锡进担心的不是公平,而是市场波动;但社会真正在意的,是底线不能被践踏。"
结语:我们需要怎样的"惩罚尺度"?
那尔那茜事件的核心,从来不是"一部剧该不该下架",而是社会对公平底线的坚守。如果造假者仍能活跃在荧幕上,那教育的公平性、文艺的伦理底线又该如何维护?
胡锡进的"理性"看似温和,实则是在为系统性不公找借口。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要一个总是‘宽容’的舆论场,而要一个对公平有敬畏的社会。"
至于《长安的荔枝》?下架或许可惜,但比起教育公平,这点代价,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