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中国将隆重举行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的大阅兵。俄罗斯总统普京已确认受邀,而印度总理莫迪是否在受邀名单上,却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外交谜题。为什么印度不被邀请?
中印关系到底怎么了?是不是历史上的某件事,成了横亘在两国之间无法跨越的坎?这件事,真的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阅兵,是国家荣耀感与国际态度的双重表达。谁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不只是礼仪问题,而是国家之间的信任与认同。印度缺席的背后,不是简单的政治冷淡,而是一段深埋历史中的痛点。
2025年不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这样规模的纪念活动。早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莫迪就没有到场。那时候,印度派的是前陆军司令。
而这一次,情况更加微妙。官方没有邀请,印度国内却陷入了讨论狂潮。一些人觉得这是对印度的不尊重,也有人认为是印度自己不该凑这个热闹。
有意思的是,印度媒体的说法也不一致。《周刊网》说莫迪会来,甚至和普京一起登台。《头条网》却一口咬定没有邀请函。这种矛盾信息背后,藏着的是印度国内对于自己“国际地位”的焦虑感。
在中国看来,邀请谁,不仅看现实合作,也看历史态度。这就不得不提一件让中国极为痛心的往事——1946年东京审判。
那场审判,是世界对战争罪行的追责,中国是最大受害国之一。但在这个全球瞩目的法庭上,一位来自印度的法官,做出了与其他国家完全不同的决定。
这位印度法官名叫拉达·宾诺德·帕尔。他是唯一一个否定所有战犯有罪的法官。他写了整整60万字的意见书,为包括南京大屠杀主犯在内的日本战犯辩护。他站在了历史正义的对立面,也伤害了中国作为战争受害国的民族感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没有忘记帕尔。中国一贯主张尊重历史、维护正义,东京审判是世界反法西斯正义的象征。
而帕尔的判词,被日本右翼奉为“英雄文本”,甚至在靖国神社为他立碑。2014年,安倍晋三还专门提到帕尔,引发中韩的强烈抗议。
这段历史并不是要一味责怪印度,而是说明一个事实:在涉及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纪念场合,中国必须坚持历史立场的清晰性。这关乎民族记忆,也关乎国际正义的底线。
现实中的中印关系,也远没有表面那么平静。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至今仍未彻底缓和。边境对峙、外交摩擦、经济防范,叠加上印度近年来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中频频向美国靠拢,使得中印之间的信任越来越薄。
印度想要在中美之间游走,吃中方市场的红利,又想在战略上压制中国,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在重大历史节点上就会显得十分尴尬。
中国始终坚持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但也不会在涉及核心利益和历史正义的问题上退让半步。
印度媒体在讨论是否被邀请时,有一派声音非常激烈。他们指责中国“傲慢”“羞辱印度”。
但问题是,中国没有义务非得邀请每一个国家元首。阅兵是一种主权行为,不是合影大会。中国有选择伙伴的权利,有表达历史立场的自由。
印度不是没有被邀请过。2015年就曾派员出席,只不过不是总理。这说明中国并没有“排斥印度”,只是对谁代表印度出席有自己的判断。印度若真心尊重历史、愿意与中国相向而行,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正式渠道参与纪念活动。
但反观印度的外交现实,它在全球舞台上越来越倾向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组成“印太联盟”,在南海、台海等议题上频频表态,甚至在一些国际组织中与中国“唱对台戏”。中国当然欢迎合作,但也不可能在被对抗的同时还给予象征性荣誉。
一些印度网民觉得“即使没被邀请也无所谓”,这种态度看似坦然,实则反映了印度外交界内外的失衡。
大国不是靠被邀请来定义的,而是靠行动、立场和历史责任感。中国之所以邀请普京,不只是中俄关系好,更是因为俄罗斯在反法西斯战争里的贡献与坚守没有争议。
中国坚定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否定主义。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国家立场。谁在历史上站在正义一边,谁在现实中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是否能站上天安门观礼台。
印度需要反思的,不是中国有没有邀请它,而是自己有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与尊重。历史问题,是中印之间最大的“情感隔阂”之一,而东京审判,就是那根最深的刺。
我们也不能否认,中印作为亚洲两大文明古国,在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上仍有合作空间。但这种合作,更多是在务实层面,在象征性、感情层面,分歧依旧明显。
未来几十年,亚洲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中印的理性相处,但前提是,印度必须明白,历史不是可以随意翻篇的教科书,而是我们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这一次的阅兵,中国没有邀请莫迪,也许不是外交的“冷落”,而是一次清晰的信号:尊重历史,是参与未来的门票。
在国际政治这盘棋局中,每一个仪式的背后,都是一场博弈。不是谁站上观礼台更荣耀,而是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站得更稳。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