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后台收到一个粉丝的留言,大概意思是说,自己是个投资小白,从21年开始尝试买基金,跟着这个买一点,跟着那个买一点,不知不觉,买到现在有37只基金。
有的赚钱,有的亏钱,赚的都不多,亏得最多亏40%多。现在,整体上就亏一千多块钱了。
市场越来越高,TA也越来越焦虑,继续持有,看着很头痛,而且怕一个跌下来亏损更多。想一键清仓,好好规划、再开始,可以吗?
这个问题在股市一片红火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醒目,也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兴趣,后台交流群有了较多的讨论,蛮有意思的。
第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以后都不玩基金投资了,可以一键清仓的。如果要继续玩下去,趁现在牛市行情,抓紧时间清理、调整,保留强势的、长期看好的题材。同时,要适当控制一下仓位。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前正值牛市,市场轮动。没必要再折腾了,好好拿在手里的,等到差不多自己满意的收益,直接全部清掉,看是下一轮得了。
第三种观点认为,当前市场已经很高了,首要任务是降低仓位,保持仓位再5成左右。去掉混合基金,保证资金都在自己看好的科技等主线基金,抓紧扭亏为盈。
第四个观点认为,自己是投资小白,就不要继续胡乱操作了。锚定一个自己认可的大V,追随大V的步伐。要有壮士扼腕的勇气,把自己和大V行业不一致的全部清掉,一步一步跟随大V的步伐,慢慢来。
第五种观点认为,基金是配置型资产,不适合大开大合,建议按兵不动,全力提高自己的投资能力,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
基本上,五个观点都说的很有道理,也应该是大家各自交易习惯和交易策略的总结。思路也有共同之处:37只基金肯定是不行的,太多了,根本看不过来,要择机减少。
个人认为,基金持仓一定要控制在10只以内,最好3-7只。这个数额,不管是做大类资产配置策略,还是做其他策略都是够用的(题外话哈,但是后面觉得也有必要专门讲一讲)
不同之处是:大家基于对市场发展阶段的不同,给出的减少时机不同,有急有缓。
我的观点比较接近于第一种,就是要动态看待自己的持仓,起码不能搞一刀切。要紧跟市场,不断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反馈。
理论上,每个人每一次判断准确的概率都是一样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胜率,尽量做胜率高的事情。
什么是胜率高的事情?举个例子,你在2600点买入基金的胜率,就肯定比在3000点,3400点,3600点高许多的。
有人说这不是抄底吗?我要在2600敢抄底,还需要在这里听你说。道理的确是没错。
但是你是否想过,从2600涨到3000的概率,是不是比从2600跌到2200的概率要大一点呢?特别在我们这样具有政策引导和护航的市场里。
另外,最近发现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或者一个好的现象:各路大V都在积极寻找一些能为普通投资者能直观感受的情绪、行为指标,帮助读者更好、更全面的理解市场的进程。
截止到目前,我看到了猫笔刀用了微信指数指标,雷立刚有个付费的关联指标,许多中V有大妈指标、大侄子指标之类的。
这些指标本质基本都一样,就是用不同人群或者维度对股市的关注程度来判断当前市场的进展情况。
各位姐妹,也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是不是有啥姐妹指标?比如,万年不联系的小学同学请你推荐个基金啥的?
最后,我还是要唠叨风险。
看到我喜欢的一个中V的一段话,贴出来和大家共勉:
投资路上,只有历史性价比极其高的时候,才有怼的性价比。否则,最好还是遵循做资产配置的原则。
即使要面临一波牛市,控制好速度逐渐收回资金是正常且明智之举,因为我经历过2007年和2014年的情况,什么叫收益只是打了个照面?
现在3700多点,你可以尽管畅想上证指数这波比如3800-4000点,甚至4000多或者5000多,但我的基本原则一定是越涨越减。
减到0仓位以后假如大盘还在涨,那我就不参与了,并不是一定要时时刻刻都在这个市场。
等将来需要我出来挺大A脊梁的时候,我再重新出来。
----来源:社哥讲基
让我们且行且慎、共同见证大A后续的星图大海征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