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日,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德弗林对媒体表示,以军已经控制了加沙城郊区地带,开始进攻加沙城的第一步。
德弗林称,以军已经在加沙城开始初步行动,将加大对加沙城哈马斯的打击力度,包括其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为进一步攻势做准备。以方暂不回应停火方案,还征召了6万预备役,这是要对加沙做什么?哈马斯会如何回击?
哈马斯这一轮回应其实已经出人意料地灵活。他们同意了埃及和卡塔尔提出的停火方案,包括停火60天、释放10名存活人质并交还18具遗体。
更重要的是,他们表现出对交出武器和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接管加沙的开放性态度,这几乎是接受了以色列大部分要求,但反过来以色列却不干了。
最新的“基甸战车2”剧本,正在加沙城的夜空里翻页,内塔尼亚胡把话说的很直白:要的是“全面协议”,而不是60天的喘息。
在他的逻辑里,如果只换回十名人质,却留下哈马斯不追穷寇,那等于是在沽名学霸王。
更关键的是,内阁里那些极右翼部长盯着的不是人质,而是“加沙以后谁说了算”。
在这种政治算盘上,任何不附带“解除哈马斯武装、交出行政权”的方案,都被归进了“战术拖延”一栏。
于是90亿美元追加国防预算、6万名预备役的征召令,在同一天顺利通过。
五个师的番号将从纸面跳进沙漠,铁履带碾过加沙城外的柑橘园,像推土机碾碎一张旧地图。
过去五个月,以军已把加沙约四分之三的土地标成“可控”,接下来的一步,是拔掉地图上最顽固的那颗钉子。
哈马斯手里的牌其实只剩两张:地道网和舆论场。
加沙地地道依旧像毛细血管一样伸进每一栋被炸成齑粉的小楼之下,三米厚的混凝土顶盖让钻地弹也常常扑空。
过去22个月,它们被炸毁过上千次,又被连夜抢修过上千次,维修队的工资甚至用从埃及运来的压缩饼干结算。
舆论场上,哈马斯把以色列拒绝停火的那句“暂不回应”剪成短视频,配上空袭升起的黑烟,24小时内在阿拉伯语社交媒体的播放量飙到上亿。
一句“内塔尼亚胡才是协议破坏者”被译成希伯来语,送回以色列,成为特拉维夫街头抗议者高举的标语。
西方媒体镜头里的加沙城,则是另一套数字:百万平民、几百具遗体和联合国仓库里只够撑两周的面粉。
这些数字被剪进CNN和BBC的滚动字幕,又被以色列发言人用“我们提前发了撤离短信”来对冲。
真正微妙的是,当以色列要求平民“打着白旗往南走”时,哈马斯在检查站挂出的横幅写着“留下来就是抵抗”。
留下来的人把自来水管切成钢管,把白糖熬成火箭燃料,把报废摩托车的电瓶拆下来当地雷电源。
他们知道自己挡不住坦克,但只需要拖慢履带几个小时,就能把一段视频送上全球热搜。
国际社会照例在“谴责”和“关切”之间打太极。
卡塔尔和埃及的调解人还在等耶路撒冷的回执,法国和德国的外交部发言人把“停火”念得滚瓜烂熟,却没人敢提制裁。
以色列国内,被扣押人质的家属正在把特拉维夫的“人质广场”变成露天剧场。
他们举着失踪者的照片,合唱改编的童谣,歌词把总理的名字嵌进每一句副歌。
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支持“先救回所有人质再谈其他”,但支持“彻底打垮哈马斯”的比例更高。
这种撕裂被写进内阁会议的备忘录,最终折合成一个看似矛盾却异常清晰的目标:既要把人质带回家,也要把哈马斯赶进地中海。
哈马斯的回应则是凌晨三点升空的火箭弹尾焰。他们不再追求饱和攻击,也没那么多库存了,而是改为“xx分钟一枚”的节奏,让铁穹系统保持在50%的拦截临界值。
与此同时, 社交媒体频道里流传出大量照片:几名戴着头套的武装人员把 RPG 火箭筒架在废墟窗口,配文只有一句话——“欢迎来巷战”。
但这又如何?双方实力相差太过悬殊。
加沙城的下一条新闻,大概率仍然是“以军攻入市中心”或者“哈马斯释放第二批人质”,基本没有悬念。
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往往会产生自身的逻辑和动量,将理性思考与人道关怀远远抛在身后。加沙的废墟在不断沉默地诉说着:现在的世界,与远古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