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外资的胃口把自己噎着了。
去年还能买十辆劳斯莱斯,今年只够买辆二手五菱宏光。这个比喻不太准确,应该说去年能吞下100亿美元外资的市场,今年只剩下3.53亿美元。孟买最贵的豪宅都买不起了。
朋友圈里有人说这是腰斩。不对,腰斩至少还剩半截身子,这直接砍到脚脖子了。
从100亿到3.53亿。这个数字跳水的幅度让人想起恒河的雨季水位,涨得快落得更快。
外资撤离的速度比孟买的出租车司机换挡还利索。
也许他们早就闻到了什么味道。那些在印度设厂的企业,现在都在重新计算成本。土地审批拖了八个月,电力供应时断时续,工人培训比预期多花三倍时间。
这些琐碎的细节叠加起来,最终压垮了投资者的耐心。
新德里的官员还在强调市场潜力。潜力这个词用得妙,就像说一个人有潜力,通常是因为他现在没什么成绩。
3.53亿美元。这个数字放在全球外资流动里,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莫迪政府最近被韩国媒体点了名。
《韩国经济日报》的报道很直接,说印度把本该修路建基站的钱,挪去发补贴了。
这就像家里装修,你把买水泥的钱先拿去买了米。
选票没凑够,政府先慌了。
路修不起来,工厂就不愿意来投资。
工厂不来,工作岗位就创造不出来。
老百姓找不到活干,收入上不去。
政府只能继续发补贴安抚。
钱从哪来?又得从基建预算里抠。
这个循环就这么转起来了。
不对,应该说这个死结就这么打上了。
基建停滞和补贴依赖互相喂养。
韩国人说话向来不留情面。
这次他们指出的问题,印度自己可能也清楚。
但知道和解决是两码事。
就像你知道熬夜不好,但还是会刷手机到凌晨。
经济政策有时候也这样。
短期压力来了,长期规划就得让路。
现在印度就卡在这个节点上。
路没修好,厂没引来,钱已经花出去了。
老百姓的期待却越来越高。
这局棋不太好下。
印度统计局最近搞了个小动作,他们给私营企业发了份问卷。这份问卷的结果让人有点意外,愿意继续投资扩大生产的企业不到一半。超过四成的企业主明确表示今年打算先观望。
产能利用率卡在百分之七十这个数字上很久了。机器设备白天基本闲置,晚上更是处于休眠状态。
企业主们的算盘打得很明白。开工就意味着亏损,这种情况下谁也不愿意主动投入。
这个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值得琢磨。私营部门作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其投资意愿的下降不是一个好信号。
机器闲置的背后是订单不足。订单不足的背后是需求疲软。这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再清楚不过。
企业主们的选择很现实。在商言商,亏本的买卖没人会一直做下去。
这份问卷的结果或许能解释最近的一些经济现象。投资放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产能利用率上不去,整个经济循环就会卡壳。这个道理简单得就像自行车链条,任何一个环节松动都会影响前进。
现在的情况是,企业们在等待一个明确的信号。可能是政策面的,也可能是市场面的。
不过等待也是有成本的。时间一天天过去,机会也在流逝。
印度经济这盘棋下到这个时候,确实需要些新思路。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私营企业的这种集体观望态度,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无声的投票。用脚投票,用资金投票。
这份问卷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切片。透过这个切片,我们能看清很多宏观数据背后的人心向背。
老百姓兜里确实没剩下什么钱。
八亿人每月挣不到一千块,吃喝看病租房这些基本开销就占去收入的大半。信用卡欠款数字每个月都在变大,家庭欠债规模已经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百分之十七。
关税又涨了,现在平均税率是十六个点,比莫迪刚执政那会儿还要高。
说是要保护本地企业。本地企业倒是挺适应这种保护,关起门来过得挺自在。它们造的东西在国际上没什么人要,全球市场的份额正被越南一点点拿走。
印度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榜单上始终稳居末位。
法律从业者有个共识,这个国家的契约精神经不起政策变动。
你今天刚签完的协议,明天可能就因为税制改革变成废纸。
诉讼周期长得让人绝望,十年八年都算正常。
沃达丰的遭遇堪称经典案例。
2012年最高法院判决这家电信巨头无需补缴税款。
结果国会连夜修改法律,追溯效力直接拉到半个世纪前。
跨国企业当时都愣住了,这种操作确实超出常规认知。
三星刚汇出九亿多美元,税务部门的人就拿着二十年前的报关单找上门。
进口电信设备逃税,这个理由让六亿美元留在了印度。
韩国总部那边应该有人在揉太阳穴。
小米的遭遇更让人困惑,五百多亿卢比突然就不能动了。他们反复解释这些钱里八成多是付给全球供应商的专利费,德里办公室的官员只是把文件轻轻推回去。
规矩是我们定的,他说。
大众汽车被要求补缴十四亿美元税款时,德国人翻出了当年招商时的会议纪要。那些承诺现在读起来像另一个平行宇宙的故事。
不对,应该说是同一个宇宙里不同时间线的故事。
印度官员面对这些旧文件依然保持微笑,仿佛在欣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起亚和其他车企还在排队,财务总监们的计算器都快按出火星了。
有个细节我一直记得,某家企业的法务在仓库里找到几箱九十年代的传真纸,上面印着当年税务官员的亲笔签名。
现在这些纸片在法庭上飘来飘去,像秋天的落叶。
或许从一开始就该明白,游戏规则写在流动的沙子上。
索尼和Zee那场百亿美元联姻彻底告吹。
两年谈判换来一纸终止声明。
声明里写着深感失望。
其实就是不玩了。
立讯精密原本要在印度建厂。
三亿多美元的投资案。
最后连厂房都没看就直接转道越南。
比亚迪的动作更干脆。
一亿八千万美元改投越南电子厂。
印度招商局的文件还摊在桌上。
这些企业的航班已经降落在岘港。
资本用脚投票从来不需要解释。
他们只是默默调整了GPS目的地。
印度财政部扔出了2025年税改方案。
个税起征点从七十万卢比跳到一百二十万。
申报表被压缩成单页纸。
德里白领在计算器上敲完数字,抬头看了眼租房合同。这个收入线在孟买只能租个两居室,还得是和同事合租。
税改像给亚洲象挠痒痒。大象的皮太厚了。
莫迪的2047年发达国家宣言贴在每个政府办公室。经济增速要稳定在七点八才能赶上那班车。现在仪表盘在五到七之间摇摆。
韩国经济起飞期保持过百分之十五的增速。那本发展教科书,印度连扉页都没撕开。
财政部官员用红笔圈出减税规模。不对,应该说是用电子表格标黄了关键数据。
中产家庭在超市核对商品标价。他们的购物车永远比预算膨胀得快。
税改草案第三页附带了中小企业减免条款。那些印刷厂老板更关心明天能不能准时收到原材料。
七点八的增长目标挂在总理办公室的图表上。那根红色曲线需要穿越太多不确定地带。
首尔江南区的高楼在九零年代拔地而起。新德里的建筑起重机还在等待混凝土供应。
税务申报表确实变薄了。但生活成本报表正在疯狂增页。
印度边境的枪声还没完全消散,跨国公司的董事会里已经响起第二波警报。
阵风战机被击落的消息在商业圈里传得比军事简报还快。
老板们盯着新闻画面,手里攥着刚刚收到的关税通知。
美国从八月开始要给印度商品加征百分之三十的特别关税。
这个数字让很多人的投资计划瞬间失去意义。
货船还没离港,利润表已经变得很难看。
财务总监把计算器推到办公桌另一端。
会议室里有人提起越南。
这个地名现在听起来特别顺耳。
边境冲突加上贸易壁垒,两件事凑在一起改变了游戏规则。
生产线搬迁的讨论从前几年的可选项变成了现在的必答题。
印度工厂的负责人还在试图解释当地情况。
但纽约总部的人已经听不进去这些。
他们更关心东南亚的港口效率和电力供应。
跨国企业的避险本能开始发挥作用。
地缘政治风险从来都是成本的一部分。
只不过这次的成本高得有点超出预期。
也不能这么说,那可能不是预期问题而是风险控制模型需要更新。
当初选择印度看中的是市场潜力。
现在他们得重新评估潜在损失。
越南的工业区照片开始在会议室大屏幕上循环播放。
印度项目经理坐在角落没说话。
他想起上周去边境城市考察时看到的防空设施。
那些军事部署和生产线距离近得让人不安。
投资决策变得比天气预报还难预测。
关税数字白纸黑字印在文件上。
边境局势却像雨季的乌云飘忽不定。
董事会表决推迟到下个月。
这段时间足够让很多人改变主意。
印度最近开始对中国企业示好。
他们希望吸引更多工厂和投资。
这种转变让人想起之前的经历。
没人能确定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目标。
政策变化总是突如其来。
外国资本像植物一样被收割。
印度要想真正改变现状。
必须让规则变得可靠。
承诺需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现在的情况让人保持警惕。
过去的教训太深刻了。
每个投资者都记得那些突然的改变。
这不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邀请。
但之前的经历还历历在目。
规则说变就变。
没有任何预兆。
这种不确定性让人却步。
印度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这点谁都承认。
但风险也同样明显。
就像在薄冰上行走。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去。
经济合作需要稳定的环境。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印度确实在努力改善形象。
但信任需要时间积累。
不是几句话就能建立的。
现在的态度转变是个信号。
可能意味着新的开始。
也可能只是另一个循环。
时间会给出答案。
投资者都在观望。
看这次会不会有所不同。
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
这是永恒的真理。
印度电影市场刚公布的数据显示,本土制作总票房停在3.53亿美元。
这个数字让人想起街边小摊打翻的奶茶。
粘稠的液体在地面蔓延,糖分和茶渍混进砖缝。
没人知道该由哪个部门来处理这片狼藉。
电影产业的现状差不多就是这样。
银幕上的歌舞依然华丽,但观众席的灯光亮起时,那些精心编织的梦境就碎成了票房报表上的小数点。
制片厂老板们最近都在重复同一个动作,翻看账本,然后长时间盯着窗外。
他们或许在等一个答案。
也可能在等一场雨,把这一切都冲进下水道。
不对,应该说他们其实很清楚问题出在哪。
就像你明知家里水管漏水,却还是习惯性地把拖把放在门口。
现在整个行业就处在这么个状态。
摄影棚的租金倒是涨得比演员片酬还快。
这让我想起老式收音机调频时的静电噪音。
明明知道转个角度就能收到清晰信号,但你就是懒得伸手。
3.53亿美元。
这个数字会继续挂在年度报告的第一页。
直到下一个财政周期开始前,它都会是每个从业者早餐时瞥见的报纸头条。
茶凉了。
杯底还沉着没化开的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