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重塑 文脉复修(明朝)13

admin 2025-07-24 03:48 意昂体育介绍 105

明宪宗

1464年,明英宗去世后,其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世称成化帝。

与父亲一样,明宪宗的一生也充满了戏剧性。

一、早年经历

1447年(正统十二年)12月9日,明宪宗出生于北京紫禁城。

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弟弟朱祁钰临危即位,改元景泰。依据事先约定,年仅3岁的朱见深被立为太子。

但在1452年时,朱见深的太子之位遭景泰帝废黜,被降为沂王,而改立景泰帝之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夭折)。

1457年,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完成复辟后,朱见深重新被立为太子。

朱见深从小由祖母孙氏抚养成人,自幼便被卷入皇位之争,精神压力极大,因而落下个口吃的毛病。幼年的复杂经历使得他性格敏感多疑,对权力更迭充满着戒心,从而为其后来依赖宦官和万贵妃的行为埋下了伏笔。

1464年明英宗去世,17岁的朱见深即位,改元“成化”,成 为明朝第八位皇帝。

二、在位期间

即位之初,明宪宗便顺应人心,平反于谦冤狱,恢复了于谦之子的官职。

恢复明代宗朱祁钰的帝号(虽未完全平反,但缓和了景泰朝遗留的政治矛盾),展现出政治宽容,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称颂之声,保证了政局稳定。

任用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倚重彭时、商辂等阁臣,斥逐佞幸,体谅民情,蠲赋省刑,考察官吏,朝中能臣汇集。

由于名相、贤臣的辅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成化初期人才济济,朝政清明。

明宪宗在即位之初还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现的,但到其执政中、晚期,则逐渐走上了下坡路。

(一)经济

成化年间的经济状况呈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

一方面,社会生产在经历明初的恢复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活跃。

1、恢复基础

明朝前期(洪武、永乐)的休养生息政策为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成化年间,整体上农业生产技术(如水利、肥料、轮作)和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棉花)产量在部分地区仍有提升。

2、手工业的持续发展

(1)官营手工业

规模庞大,成就辉煌。

景德镇御窑厂在成化年间达到鼎盛,烧造的瓷器,尤其是斗彩(如斗彩鸡缸杯、天字罐)工艺精湛,釉色柔和,精美绝伦,被誉为“明代瓷器的巅峰”,代表了明代瓷器的最高水平之一。其中尤以鸡缸杯受到追捧,在明代后期已渐成价值不菲的收藏品。

其它如织造、铸钱等官营工场也在运行,但效率低下,工匠负担重。

(2)民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发展更为7显著。

纺织业: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和棉纺织业非常发达,出现了专业化的市镇(如苏州、松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更为普遍,资本主义萌芽在局部地区继续孕育。

制瓷业:景德镇民窑产量巨大,行销海内外。

矿冶业: 民间铁、铜等开采和冶炼有一定发展。

匠户制度松弛:轮班匠可以纳银代役(匠班银),使得更多工匠能投入民间商品生产,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活力。

3、商业与商品经济的活跃

(1)国内贸易繁荣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粮食、棉花、棉布、生丝、丝绸、瓷器、铁器、盐、茶等是主要流通商品。运河、长江等水路运输繁忙,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一批工商业市镇兴起。

(2)商人势力壮大

商帮(如徽商、晋商)势力日益显现,资本雄厚,活动范围遍及全国。

(3)货币经济

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地位更加巩固,铜钱(制钱)也大量流通。

(4)海外贸易

由于官方朝贡贸易的衰落萎缩和严厉的海禁政策(虽然成化后期有所松弛),致使民间走私贸易极其活跃,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区域。中国商品(丝、瓷、茶)通过走私渠道大量输出到日本、东南亚,换取白银等物。沿海豪强、商人甚至官员都参与其中,形成武装海商集团。

而另一方面,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自然灾害频发、财政危机加深等问题日益突出,民生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1、土地兼并严重

这是成化年间最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皇室(皇庄)、勋贵、宦官、官僚地主利用特权,疯狂兼并土地。大量自耕农因之破产而沦为佃农或流民。同时,土地集中也导致国家税源流失(地主常隐匿田产或转嫁赋役),使得小农负担加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剧增。

2、流民问题恶化

土地兼并、赋役沉重、天灾(水旱蝗疫频发)是流民产生的主因。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其中尤以荆襄(今湖北、河南、陕西交界)山区流民聚集最为严重,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如成化元年的刘通、石龙起义,成化六年的李原起义)。朝廷虽通过军事镇压和设置郧阳府安抚流民,但根源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3、屯田制度败坏

卫所屯田被军官、豪强侵占,屯军逃亡或沦为佃户,导致军粮供应紧张,国防开支压力增大。

4、财政危机与苛捐杂税

(1)收入减少

土地兼并导致税田减少(地主隐匿田产)、屯田败坏、盐法混乱,财政收入来源萎缩。

(2)支出庞大

皇室奢侈(明宪宗宠信万贵妃,赏赐无度)、官僚机构臃肿、军费开支巨大、河工赈灾等。

(3)赋役沉重与转嫁

为了弥补亏空,朝廷和地方不断加派赋税、徭役。沉重的负担主要落在尚未破产的自耕农和中小地主身上,加剧了社会矛盾。

(4)宦官与皇庄之害

明宪宗宠信宦官集团,宦官势力膨胀,干预经济,管理皇庄、税关、矿税等。皇庄直接与民争利,管理太监往往横行不法,大肆搜刮民财,侵夺民田,成为经济上的巨大蠹虫。

总体而言,成化年间的经济,是在明初恢复发展的基础上,矛盾集中爆发和深化的时期。在商品经济和手工业局部繁荣的表象下,深藏着由土地兼并、政治腐败和财政危机导致的深刻社会矛盾和民生凋敝。它既是明朝中期由盛转衰的重要节点,也为理解后来张居正改革的背景提供了关键线索。

(二)军事

成化年间军事形势与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紧密相连,呈现出外患频仍、内乱迭起、卫所制度加速败坏的特点。

明宪宗统治时期,明朝面临北方蒙古鞑靼部的持续威胁、内部大规模流民起义的冲击、西南土司叛乱以及沿海倭患初显等多重挑战。

1、核心挑战

蒙古鞑靼部在成化年间,势力逐渐得到恢复,频繁南下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尤其是河套地区(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河套水草丰美,易攻难守,成为蒙古骑兵理想的跳板。

因此,蒙古鞑靼部是明朝当时最大的外部威胁,河套问题成为成化朝战略焦点和核心议题。

朝廷内部对河套问题争议极大。主战派(如王越)认为必须彻底解决河套问题。

主守派则认为劳师糜饷、得不偿失,主张依托长城(边墙)加强防御。

而明宪宗前期偏向积极主动,后期则态度转向保守,大规模出塞行动减少。

成化年间组织了多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如成化六年、八年、九年等)。将领如抚宁侯朱永、都御史王越、兵部尚书白圭等都曾率军出塞。

特别是都御史王越,曾取得红盐池大捷(成化九年),奇袭鞑靼王庭。成化十六年又取得威宁海子之捷。

他主张积极出击解决河套问题,但因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未能从根本上肃清河套之敌或建立稳固统治。

最终,明廷耗费巨大,河套问题也未能得到解决,蒙古骑兵的威胁持续存在,成为明朝长期的边防压力。明朝主要依靠加强边墙防御和增兵来应对。

2、成化犁庭

明英宗时,建州三卫地区的女真人开始骚扰掠夺辽东。到了明宪宗时,对于女真人的犯边行为,最初仍以招抚为主。

成化三年(1467年)四月,宪宗派武忠前往建州三卫,向其宣布朝廷的诏谕,但遭到建州三卫首领董山等人的强烈抵制和反抗。明宪宗遂令明军兵分三路出征,同时命属国朝鲜发兵助剿,结果大获全胜,并在战后处死了董山。

建州三卫不断报复明朝,明宪宗便在1479年再次发兵征讨建州。此次的统率是太监汪直和总兵朱永,兵分五路,同样大获全胜。

经过两次征讨后,建州三卫大为衰落,处于分散、微弱的状态。

3、镇压多起起义

(1)荆襄流民起义

成化元年(1465年),刘通、石龙在荆襄地区发起流民起义,规模浩大,建立政权。明廷派重兵镇压,次年平定,刘通被杀。

(2)李原起义

1470年, 刘通余部再起,李原又发动起义,声势更大。朝廷再派都御史项忠调集重兵围剿。项忠采取残酷镇压(包括诱降后屠杀)和强制遣返的手段,将起义平定。

1476年,明政府在该区域设立郧阳府,允许流民附籍、开垦荒地、纳粮当差。

(3)苗民起义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苗族)因不堪官府和土司压迫,时常发生反抗。

成化年间,发生了多次规模较大的苗民起义。成化十五年,湖广总兵李震镇压了靖州苗乱。

4、沿海倭患初显

成化年间,沿海地区已开始受到“倭寇”侵扰。

由于明政府的海禁政策,导致了民间走私贸易盛行。部分中国沿海武装走私集团与日本浪人(真倭)相勾结,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进行劫掠。

对此,明廷加强了沿海卫所、水寨的防御,并多次下令剿捕。至成化后期,倭寇侵扰的频率和规模已发展为上升趋势。

5、军事制度的加速败坏

(1)卫所屯田崩溃

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军屯土地被军官、豪强大量侵占,屯军(军户)不堪重负,逃亡严重,导致兵员不足,军粮自给体系瓦解,国防开支激增。

(2)军户制度僵化

军户世代为兵,地位低下,逃亡和反抗不断,导致战斗力低下,士气不振。

(3)京营与班军废弛

京营(中央军)和轮班戍边的“班军”训练荒废,多被权贵役使,形同杂役,战斗力堪忧。

(4)将领腐败与宦官监军

将领克扣军饷,贪腐成风,士兵生活困苦。

明宪宗宠信宦官汪直,致使汪直权势熏天。

汪直曾多次出任监军,甚至直接统领京营精锐出征(如成化十六年、十七年两次率兵出大同塞外),排挤压制真正有才能的边将。

宦官监军加剧了军队内部矛盾,干扰了正常指挥,是成化朝在军事上经常遭致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5)募兵制兴起

面对卫所兵不堪用的情况,朝廷和地方在应对大规模战事时,不得不更多地临时招募士兵(民兵、义勇等),为日后募兵制的广泛推行埋下了伏笔。

(6)战术层面

在具体战术层面,明军有时能运用火器(神机枪、炮)取得优势,但整体技术优势并不明显。

总体而言,成化年间的军事困境是明朝中期财政拮据、国力下降、制度僵化的集中体现。

未能解决的河套问题成为长期边患。

对内的残酷镇压虽暂时平息了起义,但未能解决流民产生的根源。

军事上的巨大消耗加速了财政危机和社会矛盾的积累,为明朝中后期的持续动荡(后来更大的边患和倭乱)埋下了伏笔。

同时,卫所制的加速崩溃,也促使了军事制度向募兵制方向的缓慢转变。

上一篇:真兄弟!樊振东马龙主动提出想帮忙 张继科婉拒 私交未受风波影响
下一篇:缅甸封神,东北翻车:孙立人带新一军从王牌到惨败,问题出在哪

热点资讯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