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三喵。这周我们有个版本发布,好几天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会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聊聊本周IMA的五大更新,以及它们在真实工作流中的价值和一些需要理性看待的地方。
先来看看这次更新的五大核心功能:✨笔记长图分享;✨知识库支持选择笔记上传;✨首页问答支持笔记上传;✨网页版发布;✨移动端语音输入;
📌 功能一:笔记长图分享,一个高效的知识“打包”工具
【痛点回顾】 分享长篇笔记的痛苦,大家应该都体会过,使用IMA直接分享链接或知识码,接收到的小伙伴还要点击链接或者扫码后通过APP查看,会比较不方便。
【IMA的解决方案】现在,IMA内置了“生成长图”功能。里面包含了文字、图片和表格。在IMA里,我只需点击分享,选择生成长图,几秒钟后,一张排版完好、内容清晰的长图就生成了。
【实测优势】
• 格式还原度高: 我测试中的文字、图片和基础表格格式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 高清且便捷: 输出的图片清晰度足够,可以直接发到微信群,对方无需安装任何App即可无障碍阅读。
【一点思考与局限】 当然,这个功能也并非万能。
• 对于表格处理:笔记中如果存在表格,则会截断,不能展示全部
• 定位差异: 这个功能更侧重于“快速阅读和传播”,而非“协作编辑”。如果需要对方修改内容,传统的文档链接或协作工具(如腾讯文档)依然是更好的选择。但对于95%的“我写你看”的分享场景,它已经足够优秀啦。
📤 功能二:知识库支持选择笔记上传
【痛点回顾】 之前呢,只支持单篇笔记上传至知识库,不能指定文件夹。上传知识库后,仍要去知识库找到这篇笔记将它移动到对应文件夹下面。
【IMA的解决方案】新的版本允许我们进到知识库的任意文件夹下面选择笔记上传,而且是支持批量上传的哦。
【实测优势】 大量笔记时,如果一篇一篇笔记上传至知识库再转移到对应文件夹下面,易用性实在是太差了,新的版本可先进入到知识库的指定文件夹下批量上传笔记,方便了很多呢。
【核心价值与理性看待】
• 价值: 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将笔记“上传”和“归类”两个步骤合二为一。用户无需再经历“笔记上传 -> 移动文件-> 寻找目标文件夹”的繁琐流程,一步到位完成笔记的上传与归类,节省大量操作时间。
• 前提:知识库需具备清晰、稳定的文件夹结构: 该功能的价值最大化依赖于用户自身对知识库已有或计划建立一套合理、可维护的文件夹分类体系。如果文件夹结构混乱或频繁变动,上传时选择目标文件夹的便利性可能会打折扣。
🧭 功能三:首页问答+笔记上传,构建你的个人知识库AI
【痛点回顾】 通用AI模型回答问题时,往往因为缺乏个人背景知识而显得“空泛”,无法给出针对性的答案。
【IMA的解决方案】 新版允许我们将自己的笔记上传,融入到AI的知识库中。这意味着,AI可以基于你自己的知识积累来回答问题。
【我的亲测场景】我曾花大量时间写复盘文档,将心得和资料都记录在IMA。当我向IMA提问“结合我的经验,谈谈如何在探索副业中快速突破“时,它给出的答案中,明确引用了我笔记里记录的案例和观点。这种感觉,就像拥有了一个真正理解我、为我服务的“专属智囊”。
【核心价值与理性看待】
• 价值: 它让零散的笔记不再沉睡,而是变成了可供随时调用的“活知识”,能有效帮你连接不同知识点,启发思考。
• 前提: 我们需要理性认识到 “Garbage In, Garbage Out”(输入垃圾,输出垃圾)原则。AI回答的精准度,完全取决于你上传笔记的质量、条理性和丰富度。它是一个强大的知识“激活”和“检索”工具,而不是一个能凭空帮你梳理混乱思绪的魔法。
💻 功能四:网页版横空出世,补齐多端协同的关键一环
【令我欣慰的更新】对于经常在办公室电脑、家用笔记本和手机间切换的用户来说,缺少网页版一直是个不小的遗憾。这次更新,终于补齐了这块拼图。
【我的新工作流】
• 通勤路上(手机App): 用语音或文字快速记录灵感。
• 家或办公室(客户端): 进入工作区,进行深度编辑、整理和资料分析。
• 数据同步: 体验下来,各端的数据同步非常及时,没有出现延迟或内容丢失的情况。
• 紧急情况下(网页版):比如开会时、使用他人电脑时,在网吧时,登录网页版针对于知识库进行提问。
【网页版优势与初步印象】
• 免安装、跨平台: 这是网页版的天然优势,有浏览器就能用。
输入网址https://ima.qq.com/,登录账号,3秒钟就能开始工作!不用担心电脑配置,不用等待软件安装,甚至在朋友的电脑、会议室电脑、客户电脑上都能秒速访问自己的知识库。
• 大屏体验: 对于处理长文档、整理复杂知识体系来说,大屏的体验远胜于移动端。
• 初步印象:网页版涵盖了基于知识库提问或直达知识库广场加入新的知识库,但目前不具备查看知识库内容详情以及笔记功能,如果需要使用笔记功能的话,仍需要安装客户端哦。
🎤 功能五:移动端语音输入,随手提问的利器
【痛点回顾】 问题往往在不方便打字的时刻(如走路、开车、挤地铁时)出现,等能坐下来提问时,记忆可能已经模糊了。
【IMA的解决方案】移动端的语音输入功能,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在地铁上想到一个问题,直接用语音提问,IMA自动转换成了文字,准确率相当高。
【适用场景与提醒】
• 适用场景: 不方便打字的时间,或者对于不太习惯文字输入的老年人群,语音输入的出现,增加了这部分人群使用腾讯IMA解决日常中小问题的概率。
• 友情提醒: 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与环境安静程度、语速和普通话标准度相关。在嘈杂环境下效果会打折扣。
🌟 整合为王:腾讯IMA在知识管理矩阵中的制胜之道
腾讯IMA的核心优势在于 “整合与易用性”。它将一个简洁易上手的笔记系统、一个与个人知识库深度结合的AI助手、一套便捷导入和分享机制,以及无缝的多端体验(尤其是网页版的补齐),流畅地整合在了一起。如果你希望有一个能快速上手、帮你轻松记录、智能沉淀,并能便捷分享个人知识的伙伴,那么这次更新后的IMA,绝对值得你花时间深度体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