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老乡翻出个日本兵日记,打开一看,里面的内容让人脊背发凉
有些东西,它就那么静静地躺在那儿,不言不语,可一旦你翻开它,里头的每一个字都能撕心裂肺地喊出声来。这事儿就发生在河北固安,一个姓王的收藏爱好者,王明辉先生,淘换到了一些老物件。谁能想到,这不起眼的旧纸堆里,竟然藏着一个侵华日军的日记本和一本相册。
这玩意儿一亮出来,那可不得了。廊坊市的文物专家们赶紧过来掌眼,里里外外一鉴定,得,没跑了,就是当年小鬼子留下来的真家伙。
这本日记的主人,叫井谷惇一郎,是当时日军110师团细川部队松本中队里头的一个上等兵。你听听这番号,细致到这种程度,假都假不了。这个师团,懂点儿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1938年才拉起来的队伍,主要就在华北这一带折腾,搞所谓的“治安战”,说白了就是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
井谷惇一郎的日记,从他1938年6月被征召入伍写起,一直记到1939年8月滚回老家,林林总总写了180多页,两万六千多字。这可不是什么风花雪月的个人感想,这简直就是一本流水账式的犯罪自白书。
咱们普通人过日子,一年到头能有几件大事?可你看看他记的:在中国一年多的光景,参加的大小战斗,不多不少,130多次。有明确记录的“扫荡”,将近60次。我的天,这数字背后是多少个村庄的鸡犬不宁,是多少个家庭的妻离子散?
他把从日本国内接受训练,怎么搞防疫动员,怎么一步步被军国主义洗脑,然后踏上中国的土地,在固安、永清这些地方烧杀抢掠的过程,都记得明明白白。这本日记,就像一个高清摄像头,把日军精心策划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拍了个一清二楚。
跟日记一块儿被发现的,还有另一名叫上原春信的日本兵的相册。五十多张老照片,黑白的,却比任何彩色的画面都来得扎心。照片里,有些是日本兵在驻地摆拍的生活照,咧着嘴笑,好像是在郊游。可背景里呢?是他们强迫中国老百姓修建的炮楼和碉堡。
那种笑容和被奴役者的麻木,放在同一个画面里,形成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对比。他们似乎完全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任何不妥,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泯灭,就在这一张张发黄的照片里定格了。
这些照片和日记,就像拼图一样,严丝合缝地对上了。井谷惇一郎在日记里写到某次“扫荡”,上原春信的相册里可能就有一张当时在村口的合影。文字和影像相互印证,构成了一条无法辩驳的证据链。
说实话,这类证据的发现,比挖出多少武器弹药都来得重要。武器是冰冷的,可这日记和相册是有温度的,是一个侵略者亲手记录下来的,带着他体温的罪证。日本右翼势力不是总想否认历史,篡改教科书吗?把这本日记拍在他们脸上,让他们自己看看,他们的“先辈”是怎么“亲善”中国的。
更有意思的是,井谷的日记里还提到了大量和我方军队作战的情景。这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冀中平原上的抵抗有多么顽强。在那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一天停止过战斗。
井谷惇一郎可能到死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装备精良的“皇军”,在一个个小村庄里,总会碰到神出鬼没的抵抗力量。他笔下的每一次战斗,每一次“扫荡”,都是对我们冀中军民不畏牺牲、同仇敌忾精神的最好注解。
像这类来自侵略者内部的原始记录,其史料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还原当时日军的军事部署、行军路线,更能让我们窥见战争机器里,一个普通士兵被异化成杀人工具的全过程。这比任何官方战报都来得真实、具体。
回过头来看,历史这东西,它不怕被遗忘,就怕被篡改。好在,总有这些不甘沉默的纸张,替那些消逝的生命,把当年的账,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井谷惇一郎的日记,就是一本永远也赖不掉的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