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还想着当皇帝,早晚有一天会被人把脑袋摘了。”这是1926年,张学良第一次见到溥仪的时候说的话。那会儿,张学良是想让溥仪出国留学,但溥仪脑子里全是怎么复辟,像是在做一场黄粱美梦。
把故事拉回到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大战打得天昏地暗,结果直军的冯玉祥突然反水,回到北京直接软禁了当时的大总统曹锟。这一下,直系掌控的北洋政府垮台了,历史上称作“北京政变”。
但冯玉祥显然没打算善罢甘休,没过几天,派兵杀进紫禁城,把溥仪一家直接赶了出去,还顺手把宫里值钱的东西席卷一空。
想想也觉得溥仪难免有气。辛亥革命的时候,他还只是个孩子,被袁世凯和隆裕太后哄骗下退了位。说好的每年给清室400万两银元,结果袁世凯一死,新政府频繁更换掌门人,这钱也就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溥仪也不是没想过去外面的世界看看。1919年,他跟自己家里的英籍老师庄士敦聊了不少长见识的事儿,还瞒着外人和弟弟溥杰、庄士敦偷偷计划过离开紫禁城,甚至动过留学的心思。
可真轮到1924年退宫那天,被冯玉祥赶出来,溥仪只剩一肚子的憋屈。搬到醇王府住了没几天,吓得又躲进了日本公使馆。不久后,被日本人送到天津的租界里,他就开始天天和那些清朝的遗老遗少商量复辟的事。
你要是换成谁,沦落到这种地步也会不爽。说好的清室优待,哪有说反悔就反悔的道理啊?等到冯玉祥那帮人撤出北京,奉系军阀又重新控制了北洋政府,溥仪赶紧找人搭线,希望能回紫禁城,还能恢复优待条件。但出去了容易,想回来?那可难了,几乎没人同意。
这事儿让溥仪越发认定,复辟失败都是因为手上没兵。他开始到处找军阀帮忙,尤其看中奉系那边。毕竟东北和清朝皇族关系不一般,张作霖又是曾当过清军的,他觉得这是个机会。
说起来张作霖第一次见溥仪,祭出满清那套排场,三叩九拜,还叫一声“皇上好!”溥仪美得不行。但真碰上复辟的话题,张作霖就两眼一闭装胡涂,完全不当回事。
等到1926年4月1日,张学良主动找溥仪出来聊,两人这场谈话真有点意思。张学良可没给溥仪甩大礼,受过西式教育的人,对这一套嗤之以鼻。再加上和溥仪弟弟溥杰关系不错,年龄上又大五岁,自然摆出一副当哥哥的态度,直接调侃:“整天闷家里也够没劲的,不如多出去转转。”
溥仪表面上应付着,张学良正经起来说:“时代都变了,别把自己放得太高,小心摔得疼。”见溥仪没反应,张学良还建议他赶紧和这些清朝遗老遗少撇清关系,他们不过是想巴结捞点好处。
溥仪当然不信,坚持这些人才对自己一心一意。张学良忍不住笑,说这些人围着你,还不是图点好处?溥仪顺口说了句“复辟大业”,逗得张学良哈哈直乐,心说你现在就是想复辟也没人能帮你。
不过张学良倒没再打击下去,反倒认真劝他去南开读书,做个平头百姓,实在不行出国也成。这也是溥仪以前的想法:出去见见世面,总比在遗老遗少中间困着强。但溥仪这时候心已经死磕在“复辟”上,对张学良的话左耳进右耳出。
张学良一看这架势,脸色都变了:“成,你要是真能做个普通人,搞不好以后中国大总统都能轮上你。但你要一直念念不忘当皇帝,当心哪天真掉脑袋!”溥仪一听这话还真有点怕,但他也清楚,张家父子毕竟和清室有点旧交情,不至于真对他怎么样。事实上,奉系还挺照顾溥仪的,清室在东北的地给售了,分了100万块钱,50万留给溥仪,帮了大忙。
临走的时候,张学良还苦口婆心地说:“我是替你着想,你可记住我这番话。”溥仪只好点点头走了。
张学良和溥杰关系不错,也经常劝溥杰看清局势,别跟着哥哥瞎折腾复辟。溥杰因此申请去东北讲武堂学习,结果张学良一口答应,溥仪知道后一顿训斥,觉得弟弟太不给皇室长脸。
溥仪其实对张学良心里挺不是滋味。奉系军阀表面上客客气气,但根本没把他当回事。而且张学良每次出现身边一堆卫兵,溥仪表面上还是皇帝,其实已成光杆司令。
说起来,当时日本人早就在偷偷拉拢溥仪,想给他画大饼做满洲的皇帝,溥仪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的复辟梦只能靠外力,慢慢地对中国各路军阀彻底死了心。
1928年,张作霖出事死于皇姑屯,溥仪礼貌上还是让老师给张学良送了封慰问信,还附上一副“御笔挽幛”。张学良也回了亲笔感谢信。这会儿溥仪还觉得张学良多少把自己当个人物。
但人算不如天算,没多久张学良就带着东北对外宣布“改旗易帜”,接受南京国民政府领导,溥仪一复辟梦彻底破了。
到“九一八”事变那会,日本入侵东北,想着让溥仪出面当满洲的傀儡。蒋介石得到消息,立刻派人暗中见溥仪,条件很优厚:不进东北、不去日本、可以恢复优待条件,随便住北平还是南京。可溥仪没被打动。张学良得知溥仪还不死心,直接给他送来一筐水果,没想到水果里藏着两枚炸弹,吓得溥仪彻底慌了神。几天后,在日本人的安排下,他悄悄离开天津奔赴东北。
真正到了东北,溥仪才发现,所谓的大清江山,原来只是日本人手里的一个傀儡皇帝。他再想争也没用了。
不少年后,张学良回忆起当年遇见溥仪,嘴上都还有气:“要我是共产党,我肯定把他给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