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从“战神”变成争议的代名词,只需几十年,但他的历史功绩和争议却会被反复咀嚼好几代。林彪,这个名字曾经代表着无数中国军人的偶像,也承载着让人迷惑的懊悔。你可能很难相信,解放战争最辉煌的战役之一——衡宝战役,就是在他和上将萧克的配合下完成的。但一想到林彪后来的失误,很多人不禁要问:这场战役,林彪到底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功与过,我们该怎么掂量?
当我们谈论林彪时,两个阵营一触即发。一方说,没有林彪就没有华南的胜局,他可谓是九死一生的天才将领。另一边却不屑一顾,认为他后来的错误彻底“盖住”了他的所有功劳,甚至主张把他从历史书里“消失”。这个分歧,比饭桌上的南北口味还难统一。衡宝战役就是矛盾的典型:你要把林彪写进史书,怕被人说“美化罪人”;你要是少写,萧克这样的亲历者又跳出来拍桌子,指着鼻子说你昧良心。到底该怎么办?这事真没那么简单。
先别急着站队,我们还得盘一盘这两个人的交情和“过招”。1926年,黄埔军校的大门向一群年轻的学生敞开。林彪和萧克,一个是师范出身、文化人典型,一个是从农家出来的少壮派,最后都成了叶挺“铁军”的骨干。两人在井冈山时期才正儿八经认了“老乡”,从此并肩作战,打了南昌起义,又一起爬过无数泥泞山路。林彪排兵布阵有一套,喜欢自己钻到前线去看地形,兵书倒背如流。萧克则负责训练新兵,什么琐事都干得井井有条。普通兵都说,跟着这俩人,不缺饭碗还能打胜仗。
不过,一把钥匙两个人用,时间长了总得出点问题。尤其是位高权重的年代,两人合作的背后,可从来不是一团和气。
表面上,衡宝战役结束后,林彪和萧克配合得天衣无缝,横扫桂军四万多人,仿佛一切都是岁月静好。但实际上,暗地里早埋下了种种不快。林彪自尊心极强,基本听不进不同意见。1949年中南战略该往农村还是城市发展,萧克有理有据分析了一通。林彪却一口咬定:必须农村先行。“军神”性格加持下,中央说往城市,林彪非但没认账,还对萧克“记仇”,后来找机会打了小报告。别忘了,林彪报战果的时候,也曾“加油添醋”,把一支还没被全歼的军队算进成绩本。萧克亲自核实数据,却屡屡被对方置之不理。明面上风平浪静,背地里心结梗得老死不相往来。
可谁也没想到,历史突然来了个急转弯。林彪后来犯下的严重错误,将他推到风口浪尖——媒体和史学家们一夜之间变脸,林彪从“神坛”跌入“深渊”,再无回头路。“有功居功,有过问罪”一下变成了“功劳抹杀,一竿子打死”。以往的战争成果,如同夜间雾气,转眼不见踪影。议论风暴里,大家都忘了衡宝战役有多艰难,林彪打仗有多拼命。可你要认真追问,萧克这样的老战友还是跳出来说一句:“不能因为后来出了错,就一笔勾销以前的贡献。”一遍遍推翻,一遍遍重写,连普通百姓都觉得,这事有点反常。
表面看,林彪的问题经过清算,该入史的已肃清,该反思的也都“盖章”。但更大的难题接踵而至——有人开始编故事洗白,有人移花接木彻底抹黑。林彪变成了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再看看萧克,明明和林彪有罅隙,却处处强调“实事求是”。他甚至跑到纪念馆,驳斥“朱德亲自端机关枪上阵,林彪畏战不前”这样的段子,一点不含糊。风波表面过去,史实的水却越来越浑。每年新书出版,总有“腥风血雨”一场,众说纷纭,哪还有一份公正的记录?
我们讲林彪,总有人跳出来说,他就是“军事天才”,错了也可以理解;也有人义愤填膺,觉得他“恶名昭彰”,应该彻底“打入冷宫”。我就想问一句,这种非黑即白的评价方式,真的有用吗?萧克说得对,记历史不能图省事,更不能随风倒,说今天谁好就好、明天谁坏就坏。历史是个讲因果的东西,过错不能遮盖功劳,功劳也不能宽恕过错。林彪的问题严重,但他的打仗能力摆在那里;萧克吃了不少苦,也没借机落井下石。是不是谁掌握喉舌,谁就能决定历史?我看这才是最吊诡的地方。要是光靠后人的态度就能左右史实,那还要亲历者干什么?
你说林彪到底该怎么评价?有人说不能为了讨好主流声音就一味否定历史功劳,也有人嗤之以鼻,主张“一个错误抹煞所有”。可要像萧克那样坚持“实事求是”,谁又能做到?那些在网络上拍桌子的键盘专家们,你们觉得将来自己的历史,会被后人允许像林彪这样反转几十次吗?还是,咱们干脆都来个“标签式定论”,管他是真是假,省得麻烦。你怎么看?你觉得历史到底该怎么看人、怎么看事?欢迎发表你的犀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