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数字,24000人的师级部队,手上只攥着两门山炮,说实话,这画风多少有点魔幻,你品一品,咋看都是家底太薄,是吧?
很多人下意识觉得,这阵仗,说白了,连“火力支援”都谈不上,一旦真刀真枪地和日军打起来,谁敢不替这些士兵捏一把冷汗?
但问题来了!为啥大家都在夸这两门炮“含金量极高”?究竟有什么门道,是咱外行人没瞧明白?
这事,看似简单,其实坑不少,越扒越让人惊讶,你别说,背后的故事比“装备数量”复杂多了。
话说抗战初期,兵器装备属实让人“操碎了心”,中央军能凑齐一支山炮营都算烧高香,别提一线八路军老兄弟们,山炮几乎成了传说中的存在。
你别看编制表那么唬人,说是有炮兵营,实际就纸上谈兵,编制里“凑炮兵”的,多是干步兵出身,顶多扛个迫击炮,山炮压根儿没见过。
八路军120师,改编之时,据说炮兵营整建制给安排了,可惜连门像样的炮都没,“炮兵”们到底还是扛着步枪,在编制表里混资历。
带着大几千人出征,火力最重的家伙儿竟然是迫击炮,数量能铺满还都没做到,战场上能分给各团的,就更稀缺,弹药更是看天吃饭,打一场战斗顶多两轮齐射,心里都得掂量着是不是还留点下一场用。
很多时候,明明炮火压制能解决、能少死很多人,可无奈装备到不了手,士兵们只好上刺刀,近身搏杀,真不夸张,说是“拿命硬拼”也不为过。
说起120师,改编之初大伙儿还凑不到八千人,几门迫击炮是全部家底,山炮一门都没有。
所以说,我军搞灵活游击战,尽量避免和日军拼阵地,表面上是战术选择,本质还是装备逼的。
看到这,难免有人吐槽:“不是说三个师都有炮兵营吗?咋总讲缺炮?”
虽然编制赫赫有名,但实际情况就是炮兵营大部分根本就是步兵转岗的,大家只是挂个名头,真要派上用场还是冲在最前线,山炮啥的别幻想,基本都靠“缴获”填空白。
就拿八路军120师炮兵营举例,当时加上辎重营,其实前身是陕北红27军,主要承担留守任务,后来又成了警备团,时间线短得可怜,炮兵营名头留着,实际干啥的很快变了。
这么一群人,东出抗日时,八千人硬是没带着一门山炮,仅靠几门迫击炮撑场面,弹药总共才八十来发,打战就是把每发炮弹当黄金这么省着使。
而且,实际情况比编制表还水,咋说呢?其实中方部队的炮兵稀缺程度,和当时日军形成了极大反差。
别看日军山炮上了师级编制,实际上常常大队出战都能配炮,甚至有的部队带着支援炮兵直接冲前线。
这就意味着啥?火力完全不在一个层级,对阵归对阵,但人家炮弹呼啦啦地一直砸过来,自己这边只能想办法近身突击,不然老远就被捶翻了。
为什么会这样?主要还是国府对八路军装备限制死死的,别说野炮一级的大杀器,山炮也基本不会发放,八路军想提升火力,只能靠自己“打出来”。
那这两门含金量极高的山炮是咋来的?
这里真是有故事,打仗要真能从日军那里直接“抢”到炮,那得是真的有本事。
日军装备管理极为严格,关键时刻哪怕全军覆没,山炮也要砸烂了不能落入敌手,所以想完整缴获,不仅要打硬仗,还得占领阵地,把日军打得魂飞魄散,炮都顾不上带走。
八路军120师的山炮,就是这么来的。
第一门山炮是1938年春三井战斗缴获的,这场仗打得一点不轻松,参战部队是120师下属717团和718团第2营,对阵的是日军第26师团独立步兵第11联队第1大队,还有炮兵助阵,足见阵容。
日军原本在岢岚县死守,结果我军缺炮没法硬拼,就采用断水围困战术,天天搅和,让日军断水几日实在扛不住,不得已弃城逃跑,奔到三井镇。
我军一路追击,趁着日军初到,立足未稳,夜里发起突然袭击。
“夜袭战术”在装备吃紧时是八路军的看家本领,毕竟夜黑风高,敌人看不清形势,军心动荡,冷不丁被打个措手不及。
精确计算了日军心理,结果一夜干掉敌军三百多人,俘虏二十八,还捡到了一门没被毁坏的山炮。
这炮到手,不仅是战果,更是极大提振士气,别说那几年炮弹能有多少,光是用日军的重型武器反过来打人家,那种“翻盘”的滋味,哪个士兵不激动?
这门山炮一到手,立马组建了炮兵连,当然了,只有一门炮还撑不起大场面,迫击炮一并充数,但无论如何,这都是极稀有的重型装备,师里当祖宗供着。
接下来第二门,也是硬仗打出来的,1938年11月滑石片之战。
这场仗参战的是120师716团和晋察冀二分区五大队,对手是日军109师团第107联队第3大队,还加了半个炮兵中队(当时被称为蚊野警备队),阵容也不一般。
日军先偷袭五大队,在高洪口打一营,然后返程路上夜间经过滑石片地区,没想到716团早早埋伏好,狙击突袭。
这次又是夜战,行动隐蔽,日军猝不及防,结果被打得措手不及,大伤元气。
天亮后,五大队和716团合兵一处,把剩下的日军也堵截着收割了。
最后统计,毙伤五百余人,俘虏二十一名,缴获两门山炮。
但是,由于战斗剧烈,缴获的两门炮有的被炸坏,有的损伤严重,咱们奇思妙想,把两门坏炮拆了又拼,组合出一门能用的,不得不感叹,维修人员技能满分,废物利用到极致。
滑石片之战缴获的维修炮,实际在年底120师战斗力统计表里没被亮出来,但事实它早就编入了炮兵连,成为师级大杀器。
随炮而来的还有部分炮弹,打仗时用的,就是咱自己“赚”来的弹夹,省着点用,每发都用到刀刃上。
后续战斗,120师的炮兵便是用缴获的日军山炮和弹药,原装反击,炸得对方叫苦不迭,气势无疑高涨,算是“双赢”:既得装备又打脸。
其实咱们不难理解,为啥这种级别的武器含金量这么高。
一来,中央军自己都得不到,八路军通过实打实的一场一场硬仗,硬生生从敌人手里抢来的,这份勇气和战术智谋,绝不是单纯靠运气。
二来,日军山炮本身质量出众、火力强劲、射程远,比当时八路军现有装备足足高了一档,能用这样的家伙,无疑让整个部队有底气敢于冲击更难的目标。
三来,这炮缴获过程可不是“捡漏”,是切切实实靠近战、围困、断水、夜袭等战术,把敌人打成跑得顾不上带炮才有的,战斗过程异常激烈,风险极大,胜利本身已是奇迹,更别说还能捞到制式装备。
所以,数量上就算再多,哪怕2门炮,实际背后每一门都是血与火拼来的,是硬仗打出来的“金牌勋章”。
有人可能还得问,到底实战作用大不大?
这个问题怎么看呢?
在装备极度稀缺、火力对比悬殊的大背景下,哪怕只有这两门山炮,只要发挥得好,都能有效地克制日军据点、支援步兵突进,还能打心理战,让敌人心里发虚,“八路军居然有重炮了”,敌军阵脚就可能乱套。
其实你瞧瞧当年新闻、口述史料,120师自从有了山炮,士兵们作战底气都明显不一样。
哪怕炮弹不多,每次开火,士气就是不一样。
而且这种故事传回老区,激励士气、吸引青年参军,心理战作用没法低估。
同时,缴获日军炮弹,极度节省了后方补给压力,毕竟那年代后勤运输极难,能实现“自给自足”,无疑让部队作战更有保障。
再有,这举动对敌军士气打击尤其大。
日军围点打援,有时候一听本家山炮被缴获,直接上头,甚至怀疑内部有内鬼,提防再有夜袭偷袭。
最后,咱们聊聊:为什么这些“打出来”的山炮比买来的还值钱?
手段和结果都不同。
国府分配你炮,基本只是个数字,没人记得怎么获得。
而从敌人枪口下抢来的,士兵心里有底,一是见识到自身战斗力,二是明白后方都在盯着自己的表现。
实际能力和战略意义,都大大高于装备数量上的“炫耀”。
说白了,这就是拿命赚来的质量,不拿命白拿,部队绝不会珍惜。
而且,有了这两门炮,师属部队的战场战术一下有了更多可选项。
比如阵地进攻、据点围歼、机动夜袭,都能靠炮兵支援实现突破,这对于提升八路军整体作战能力,作用大得很,不是看数字本身能体现的。
回顾这幕“两个山炮扛起大师作战骨架”,你才能体会什么叫“高含金量”。
最后,说一下我的看法。
抗战年代武器装备再差,仗还是得打,要靠人,更要靠脑子。
物资匮乏不是理由,八路军硬是凿出来了一条“打出来装备”的路。
也正是这股劲头儿,把有限资源、拼出来的装备用到极致,才形成了今天让人敬佩的战斗传统。
那么,你怎么看120师缴获两门日军山炮这事?
如果你是当事人,会怎么打这场仗?
欢迎你留言,一起聊聊抗战年代那些打出来的“高含金量”装备故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