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中国共产党的部队里,有一样东西比较充足,那就是军帽,而且是那种直筒圆顶、带着帽围的款式。
后来人们叫它八路军帽。
八路帽之所以数量多,是因为做起来比军装省材料。即使是在物资紧缺的抗战时期,制作八路帽也相对容易一些。
除了这个之外,八路帽还特别显眼,许多根据地都习惯把它当作奖品,用来奖励那些在配合作战中有功的地方部队。因此,八路帽在生产上也有一定的保障。
在八路军刚成立的时候,八路帽并不是后来大家熟悉的那种只有两颗扣子的灰色帽子。当时,这顶帽子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帽檐正中位置镶嵌着青天白日的标志。
这是红军转变为八路军,并加入国民革命军体系的一个妥协。
这事让当时许多红军老战士觉得不满,后来还是干部多次做思想工作,才让这位战士同意换装。
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八路军的帽子经历了一些变化,但有一个特点始终没变,那就是帽子前面总是有两个扣子。
它们变成了八路军帽子上最显眼的标识。
那么,这两粒扣子到底有什么用呢?
红军进行了服装和编制的更新。
早在1931年危机发生时,中国共产党就改变了策略,把原本瞄准国民党军队的枪口,对准了日本侵略者。
这时候,共产党已经决定和国军和好如初,停止内战,一起对外了。
因此,为了实现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投入了长期的努力。
后来,像张学良、杨虎城这样的爱国将领,在国民党阵营中也同意了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开始采取行动来实现这一目标。
西安事变发生后,共产党从中调解,促成了这场事变的和平解决,从而“扭转了局势”,基本达成了结束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
这是中国共产党推动蒋介石联合抗日策略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国内的情况变得更加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国共两党都做了些“妥协”,以加速合作。
共产党方面,为了全民族的抗日大业,毛主席做出了两个重要承诺。
第一个承诺是放弃并停止使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号。
第二个承诺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会改编加入国民政府的军队序列,并接受国民政府军委会的领导,一起抗日。
这也是红军改变成八路军的一个关键过程。
在国民党那边,面对紧急情况,蒋介石也不得不做出了两项重要的承诺。
首先,正式确认共产党的合法身份。
二是确保对加入政府军的共产党部队一视同仁,发放军饷、提供粮食、武器和弹药时,标准与其他部队相同,不偏不倚。
这也意味着,后来八路军的服装由国民政府统一发放,八路军战士也必须遵循国民政府的服装标准。他们不得不摘下引以为傲的八角帽,与国军一起佩戴青天白日帽徽,戴上直筒圆顶加围式军帽。
这顶帽子在1941年把原来的标志换成新的之后,就成了大家常说的“八路帽”。
在帽子前面,有两颗经典的扣子。
虽然红军改编和换装得到了高层的同意,但在中低层却遇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那时候,不少干部和战士不太明白也不愿意同意,他们对红军改名换装感到很不满,所以经常不太配合。
有位战士感慨道,以前戴着红帽徽,为了帮助穷人翻身,和国民党军队打了好多年,现在却要摘下自己的帽徽,戴上“敌人”的帽徽,这让他怎么也想不明白。
很多人都有这种想法。
这些战士曾经与国民党军队进行过激烈的战斗,对国民党怀有深深的仇恨。因此,虽然他们同意共同抗日,但坚决反对将红军改名以及换上国民党军队的制服。
有人甚至认为,把红军的红五星摘下来,戴上“白军”的青天白日十二角星,就是背叛革命的行为。
当战士们接到换装命令时,有的竟把枪口对准前来传达命令的战友,质问他们是否要背叛投敌。
一些干部公开表示,宁愿不参军,也不愿意离开部队去地方工作,出现了一股脱离部队、投身地方工作的“热潮”。
当时的中共中央也觉得挺为难的。
后来,中央指示在军队里有声望的高级将领,比如朱德、贺龙、刘伯承、罗荣桓、左权等人,带头做士兵的思想工作,为红军改编和换装做准备。
1937年9月,在120师的誓师大会上,贺龙公开发表了一次讲话。
他说,红军改编和换装并不是随便决定的,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而做出的重要改变。
他带头穿上了国民政府发的军服,在帽子前戴上了一枚青天白日帽徽。
他对下面的士兵们强调,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我们像是“白的”,但“我们的心始终是红的”。
类似的对话也在其他地方继续进行。
当时,作为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亲自前往八路军随营学校的各个队伍,向战士们说明换帽子的重要原因,讲解得很细致。
他说,摘下红星并不是要抛弃它,而是要把它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作为指引方向的灯塔。
为了安抚干部和战士的心,左权也费尽心思地解释着。
随后,刘伯承也召集了全市连级以上干部,在自己管理的129师内部召开了一场集体会议。
他细心地与干部们交流,承诺即便部队的名称和形式变了,但它的本质不会变,依然是党的部队,而不是蒋介石的部队。
他明确表示,这一点不容妥协,“毛主席和蒋介石已经达成了一致”。
在对干部进行思想教育之后,刘伯承设定了一个截止日期,要求他们在9月6日之前准备好抗日誓师大会,确保所有战士都同意接受改编并更换军装。
9月6日那天,秋雨绵绵,天气带着一丝寒意。刘伯承带着全师指战员,还有1.3万名官兵,把红军帽暂时摘下,完成了“换帽子”的仪式。
就这样,从红军改编而来的八路军,从高层到基层,逐步完成了换装的过程。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篇章由此展开。
坚持自称“八路军”
经过国共两党的协商,红军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共有三个师,总人数大约五万五千人。
不过这时候,蒋介石心里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九九。
他并没有真正把八路军当成自己人,心里还是把他们当成外人。
他打算把八路军置于抗日的前线,希望通过日军来削弱八路军的力量。
他觉得,最好的情况是八路军和日军两败俱伤。即使退一步,他还是希望华北的军阀能给八路军一些麻烦。
于是,他很快下令实行“战时新编制”,把八路军划入所谓的第二战区,归进山西军阀阎锡山的指挥,打算让阎锡山来动一动手脚。
需要说的是,八路军后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除了上述举措,蒋介石还暗示国民政府给八路军开空头支票,尽量不按之前的承诺每月发放粮饷,而是让八路军“自己想办法”。
蒋介石的这些举动,让毛主席对他的心思越来越提防。
毛主席一方面让叶剑英和叶季壮继续向蒋介石施压,要求他履行之前的承诺,另一方面则以合理的方式提出“自己负责”的口号,积极扩大队伍规模,同时大力推动生产活动,力求做到“自给自足,生活富足”。
毛主席在这段时间里,一个大智慧就是坚持使用“八路军”这个名称。
虽然国民政府军委会通过文件把八路军改称为“第18集团军”,但毛主席依然坚持,在日常内部使用时,部队都还是称自己为“八路军”,只有在对外交往和发布战时命令时才使用新名号。
这样做是为了“冲破束缚,迈向长远”。
红军改编后,共产党的队伍加入了国民政府的军队行列。从外面看,不管是共产党的部队还是国民党的部队,都是打日本的队伍,穿着一样的军装,头上戴着青天白日的帽子标志。这样一来,在老百姓眼里,这两支部队很难分得清,看起来都差不多。
很多时候,中共和它的军队不太引人注意,容易被误认为是国民党的部队。
这样一来,即使八路军取得了很好的战绩,也很难让大家知道他们的功劳。再加上一直打不赢的国军拖了后腿,八路军也跟着受到了大家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
这种情况显然对共产党与八路军非常不利。
此外,毛主席还注意到将八路军更名为“第18集团军”引发的一些重大问题。
在中共及其军队内部,有些人因为加入了国民党的队伍而感到兴奋,但在新的形势下,他们的认知和思想出现了偏差。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在思想、战略以及军事行动上完全听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指挥和管理。
军委会也跟着这种“潮流”,不顾中共内部的安排,在八路军内部硬是任命了一些高级干部。
这明显削弱了共产党对八路军的直接领导,毛主席不得不设法纠正和谋划。
在内部文件、讲话和报纸上,使用“八路军”而不是“第18集团军”来自我介绍,这是毛主席纠正偏差和布局的一个重要体现。
毛主席早就利用蒋介石“好自为之”的建议,在八路军名义下建立了许多独立的单位,秘密地扩大了部队的人数。
这些单位里,共产党牢牢掌握着领导和人事的权力。
但如果使用“第18集团军”的称呼,共产党的指挥权和人事安排可能会受到影响和质疑。
在危急情况下,这支队伍可能会被蒋介石以各种名义,比如战时或平时的编制要求,随意改变规模,或者被派往最危险的地方,最终可能在炮火中消失。
毛主席坚持部队称为“八路军”,而不是“第18集团军”,这一细节起初并没有引起蒋介石的注意。
一些国军的领导注意到了这个情况,毛主席则让八路军的同志们说明“这是百姓和前线士兵的习惯说法”,就这样应付过去了。
后来,当八路军的名声越来越大,共产党凭借八路军的战功赢得更多人心时,蒋介石等人这才恍然大悟,明白毛主席每一步棋都藏着深意,步步为营。
可以说,“八路军”这个名称在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上留下了显著的名声,这离不开八路军干部和战士们的艰苦战斗,也离不开毛主席的正确指导和谋略。
八路帽上的那两个纽扣
每当后人想起八路军的官兵,眼前总会浮现出他们头戴八路帽、腰间别着驳壳枪的模样。
八路帽是识别他们身份的一个明显标志。
在1941年之前,人们还没有开始叫“八路帽”。
从1937年到1941年,八路军的干部和战士们穿的衣服和国民党军队的很像,他们的军帽也是一样的,在帽子的前面都有一个青天白日的标志。
这便是所谓的“白军”帽子上的标志。
那时候,除了毛主席依然戴着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军帽,从八路军的干部到普通士兵,大家都戴上了国民政府发放的直筒圆顶帽,帽子上还有青天白日的标志。
但是,从1941年开始,随着战争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帽徽问题逐渐被淡化处理。
越来越多的八路军官兵取下了青天白日的标志,新做的军帽也只是在帽檐部分留了两个扣子。
后来,八路军的军帽颜色也有所调整。
他们对国民政府发的草黄色军服不感兴趣,后来国民政府减少了甚至停止了对八路军军服的供应。八路军就自己想办法解决军服问题,给军服染上了其他颜色。
尽管灰色是他们最喜欢的颜色,但由于季节变化、作战环境以及材料的限制,有时也会生产其他颜色的军服。
在当时,一种只在帽前配两粒扣子、不带青天白日帽徽的直筒圆顶帽,成为了八路军特有的标志。
时间一长,这顶军帽也被人叫做“八路帽”。
八路帽有冬夏两种款式,基本样式都是“直筒圆顶加围边”,包括直筒型的帽墙,平面圆形的帽顶,还有带弧度的帽檐和围边。
在帽墙的前下方,专门配上了两粒小纽扣,后面帽围延伸出来的帽耳,就通过这两粒小纽扣扣在了额前。
冬天和夏天使用的八路帽,在材质和厚度上有所不同。
在夏天,八路军穿的布料比较轻薄,帽子的帽檐两边的帽耳用两颗小纽扣系着,一直没放下,这样看起来既美观又利落。
冬天来了,干部和战士们都会习惯性地解开衣服的扣子,把帽子的耳罩放下来,并用两颗扣子固定在下巴下面。
这样做可以让帽子的后半部分盖住脖子和脸颊,挡住耳朵旁的冷风,防止面部和耳朵冻伤。
这八路帽上的两颗扣子设计真是巧妙。
除此之外,八路帽上的两粒纽扣还有防止战场上噪音的功能。
比如,前线的八路军战士,如果听到炮弹爆炸或密集的枪声,也可以解开扣子,放下帽耳,捂住耳朵,这样可以减少噪音,保护听力,集中注意力。
这是八路帽上那两粒纽扣的第二个巧妙设计。
八路帽上的两粒扣除了扣紧帽耳外,还有一个小秘密。它们可以帮助帽墙变得更厚,这样在帽耳不放下的时候,帽墙也能更好地保护战士的头。同时,这也能减少帽墙直接磨损军帽,让帽子用得更久。
这是八路帽上那两颗纽扣的第三个巧妙设计。
八路军取下了带有青天白日标志的帽徽,只留下了军帽上的两个扣子,这样就很容易与国民政府的军队区分开来。
这种打扮时间长了,后来人们也习惯了通过帽子上只有两粒扣子来认出八路军。
特别的是,八路军帽子前面的两颗扣子上下叠放,看起来像一个“8”字,这与八路军的名称更加契合。
所以这两颗扣子就成了八路军的一个标志和象征。
之后八路军的军装虽然改了好几回,但那顶军帽上的两颗扣子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军帽的变化
据说,八路军戴的帽子前有两个扣子,直筒圆顶,看起来像是欧洲山地帽的标准款式。
在近代,德国曾在战场上大量运用相关技术或装备。
抗日战争开始之前,在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戴的军帽不是那种圆顶的,而是八角帽。
这顶八角帽是根据列宁曾经戴过的帽子设计的。帽子上装饰着一个红色的五角星帽徽,整体用灰色软布制作而成。在当时,红军战士们都以佩戴这顶帽子为骄傲。
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军队把军服的颜色统一改成了草绿色,并且对军帽也做了改动,换成了短檐的解放帽,上面还配有一个红色的“八一”五角星金属帽徽。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军队才开始在陆军、海军、空军的制服颜色和帽子徽章上进行区分。
在夏天,陆军士兵会戴一种有宽檐的帽子,上面有金属徽章。到了冬天,他们则会换上保暖的棉帽或皮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这种宽檐帽被一种没有帽檐的软帽所替代,这种新帽子叫做解放帽。
解放帽曾经被船形帽短暂取代过,但这只是暂时的。
船形帽有一种浓厚的异国情调。1955年,中国开始实施军衔制度,这个制度在很多方面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船形帽就是在这个时候引入中国的,它被戴在了陆军和空军男士兵的头上。
因为审美不同,很多人都不喜欢这个新奇的帽子,所以没过多久,部队就取消了船形帽,男士兵们又开始戴解放帽了。
在20世纪60年代,部队对军帽的款式进行了简化,不再使用大檐帽和无檐帽,规定所有士兵统一戴解放帽。
部队把帽子上的各种标记都去掉了,要求 everyone 都要戴同样的红五星和红帽子,不让 rank 区别那么明显。
不同的是,陆军和空军的军帽是绿色的,而海军的军帽则是深灰色的。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区分男女,部队规定男性士兵戴大檐帽,而女性士兵则戴无檐帽。
相比之下,军官的军帽上除了普通的帽徽外,还增加了代表各自军种的颜色条带,并且配有银灰色的丝质帽带。
部队统一推出正圆形“八一”红五星帽徽,还贴心地设计了大、小两种,分别搭配大檐帽和无檐帽使用。
在上世纪90年代末,军队里流行起了一种新的帽子,那就是贝雷帽。
贝雷帽比大檐帽轻便,更适合夏天戴,也更容易携带。
进入21世纪,部队专门为女军人设计了一款新型军帽,这款军帽采用了弧线造型的卷檐设计,更加贴合女性的头型和面部特征,看起来既美观又实用。
时代在变,军服的“变化”也不会停。
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标准和期待。
八路军换帽子的故事-李友唐
毛泽东在抗战中巧妙运用“八路军”称号的智慧-魏然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期间,巧妙地利用“八路军”这个称号,展现了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智慧。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地区八路军战士的服饰-宋弘
我国近代军服与军服业的变迁-胡彦青
90年来,解放军的帽子经历了哪些变化?(来自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