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OpenAI和微软,这对曾经形影不离的“黄金搭档”,最近终于把一件憋了好久的大事给谈妥了。
虽然签的还只是个“意向书”,离最终拍板还有段路要走,但这事儿本身,已经足够让整个科技圈都松了口气。
简单说,就是OpenAI想“长大成人”,换个更灵活的活法,而微软这个“老大哥”兼“大金主”,终于点头同意了。
这事听着挺复杂,其实核心就一点:
OpenAI要从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特殊结构,变成一家能正儿八经去市场上融资、甚至未来可以上市的公司。
但这个“变”,不是简单的改个名字,而是带着一个沉甸甸的承诺:
它的非营利性“老母亲”将牢牢攥着超过一千亿美元的股份,确保公司赚的钱,最终还是要用在“让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这个大目标上。
为什么非得这么折腾?
这得从头说起。
想当年,OpenAI刚成立那会儿,就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一群科学家聚在一起,就想搞点前沿的AI研究,生怕技术被大公司垄断了,最后跑偏,所以干脆搞了个非营利组织。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搞AI,尤其是像GPT这种大模型,简直就是个“吞金兽”。
训练一次模型,电费、服务器、工程师工资,动辄就是上亿美元。
光靠捐款和情怀,根本撑不下去。
于是,2019年,他们找到了微软。
微软一看,这技术有搞头,二话不说,先投了10个亿。
这就像给一个有才华但缺钱的艺术家,配了个不差钱的画廊老板。
微软提供强大的云计算平台Azure,OpenAI就在上面安心搞研发。
双方各取所需,蜜月期过得相当滋润。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ChatGPT一炮而红,OpenAI从一个学术机构,一跃成为全球科技舞台的中心。
微软也跟着沾光,把ChatGPT的技术塞进自家的Windows、Office、必应搜索里,产品体验瞬间提升好几个档次,股价也跟着水涨船高。
为了支持这个“亲儿子”,微软后来又追加了上百亿美元的投资,累计砸进去的钱,据说都快一百三十亿了。
按理说,这应该是段佳话。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OpenAI长得太快了。
当一个孩子只是在家画画时,家长怎么管都行。
可当这个孩子成了国际知名画家,作品被全世界追捧,订单接到手软时,他肯定想自己开个工作室,招更多人,买更好的颜料,甚至去别的画廊办展览。
OpenAI现在就是这个“孩子”。
它发现,自己被原来的“非营利+利润上限”的结构给卡住了。
想融更多的钱?
投资人一看你这结构,未来上市都没戏,谁敢投?
想建自己的超级数据中心“星际之门”?
光靠微软一家的云服务,可能满足不了它那越来越大的胃口。
想跟谷歌、甲骨文这些云服务商合作,多找几个“备胎”?
对不起,原来的合同里,微软是“独家”供应商。
这就像一个已经能自己赚钱的大公司,却还被当成一个小部门管着,处处受限。
OpenAI的CEO山姆·阿尔特曼说得挺实在,要实现他们的宏大目标,可能需要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美元的资金。
靠原来那套玩法,根本玩不转。
所以,OpenAI提出了重组计划:把能赚钱的业务部分,变成一家叫“公益公司”(PBC)的新实体。
这个PBC可以像普通公司一样去融资、去扩张、去谈合作。
但同时,那个最初的非营利组织,会作为这家PBC的最大股东,持有价值超过一千亿美元的股份,并且保留最终的决策权。
也就是说,赚的钱可以拿去发展,但方向盘,还得握在那个“不忘初心”的非营利组织手里。
这个想法,微软一开始是不乐意的。
微软投了这么多钱,图的是什么?
一方面是商业回报,更重要的是,它要确保自己能长期、稳定地用上OpenAI最顶尖的技术。
如果OpenAI彻底“单飞”,跟谷歌、亚马逊这些对手眉来眼去,微软的独家优势就没了。
这就好比画廊老板培养了一个明星画家,结果画家成名后要自立门户,还要把作品卖给其他画廊,老板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所以,过去几个月,双方的谈判一度谈得很僵。
有消息说,OpenAI甚至考虑过走法律途径,指控微软有“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微软那边也放话,就算谈崩了,现有的合同也能保证他们用到2030年,大不了“一拍两散”,大家按合同办事。
谈判的焦点,除了股权和控制权,还有一个更玄乎但极其关键的点,叫“充分AGI声明”。
AGI,就是通用人工智能,简单理解,就是能像人一样思考、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AI。
现在的AI,比如ChatGPT,再厉害也只是个“专才”,在特定领域很强,但离真正的“通才”还差得远。
OpenAI和微软的原始合同里有个“核按钮”:
一旦OpenAI宣布自己搞出了AGI,那么微软的很多独家权利就会自动终止。
这本来是个保险栓,意思是如果真搞出了可能改变世界的超级AI,就不能再按商业合同来,得优先考虑全人类的安全。
但现在的问题是,谁来定义什么是AGI?
达到什么标准才算?
这个定义权,就成了双方博弈的焦点。
微软肯定希望这个标准定得高高的,晚点触发,自己能多享受几年红利。
OpenAI则希望保留这个主动权,万一哪天真搞出来了,自己能说了算。
这种种矛盾,让这对曾经的“最佳拍档”,关系变得有点微妙。
OpenAI开始跟甲骨文签大单,跟谷歌谈合作,明显是在“去微软化”。
微软呢,也在悄悄发力,自己搞AI模型,比如把Meta、xAI这些对手的模型也拉到自己的Azure云上跑,降低对OpenAI的依赖。
所以,这次能达成一个“非约束性协议”,其实是个巨大的进步。
它意味着双方都退了一步,找到了一个暂时能接受的平衡点。
对OpenAI来说,微软的“放行”至关重要。
没有这个点头,它的重组计划就无从谈起,之前承诺给软银等投资人的条件也无法兑现,甚至可能面临投资人撤资的风险。
现在好了,路算是通了,接下来就是去搞定加州和特拉华州的总检察长,只要监管那边也点头,OpenAI就能正式开启它的“成人礼”。
对微软来说,虽然放开了些束缚,但核心利益还是保住了。
它依然是OpenAI技术的“第一顺位”使用者,双方的合作关系从“独家绑定”变成了“优先合作”,微软还是能拿到最好的技术,只是不再“唯我独尊”了。
而且,微软也拿到了一个承诺:
即便未来AGI诞生,微软依然能继续使用OpenAI的技术。
这颗“定心丸”,对微软来说价值连城。
当然,这事还没完。
一千多亿美元的股份怎么算?
新的利润分成怎么定?
技术授权的具体条款是什么?
这些细节都还没公布,双方还在“积极努力”敲定最终合同。
而且,加州和特拉华州的总检察长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最近还因为AI产品的安全问题,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给OpenAI发过警告信。
重组计划要想过关,OpenAI还得在安全和伦理上拿出让人信服的方案。
另外,别忘了还有个“老朋友”在旁边盯着——埃隆·马斯克。
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马斯克一直对公司的“变质”耿耿于怀,认为它背离了非营利的初衷,甚至为此提起了诉讼。
这次重组,非营利组织能拿到一千多亿的股份,价值甚至超过了马斯克之前提出的970亿美元收购价,也算是对“初心”的一种交代,但马斯克会不会就此罢休,还是个未知数。
说到底,OpenAI和微软的这次“握手”,不是谁赢了谁,而是两个巨人在AI这个高速行驶的列车上,重新调整了一下座位和安全带。
OpenAI获得了它梦寐以求的“自由”,可以更灵活地去追逐星辰大海;
微软则守住了自己的“基本盘”,确保自己不会被甩下车。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整个AI行业的成熟。
早期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绑定,随着市场扩大、竞争加剧,必然会走向更加独立、更加市场化的合作模式。
OpenAI需要更多的钱、更多的合作伙伴来支撑它的野心;
微软也需要在依赖OpenAI的同时,给自己留条后路,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未来的路怎么走?
OpenAI肯定不会停下脚步。
它会继续优化模型,探索AI在医疗、教育、制造等更多行业的应用,构建自己的开发者生态,减少对单一合作伙伴的依赖。
微软也会继续深化AI与自身产品的融合,同时大力发展自己的AI能力。
对我们普通用户来说,这可能是个好消息。
竞争加剧,意味着会有更多、更好、更便宜的AI产品和服务出现。
OpenAI为了拓展市场,已经开始给企业版ChatGPT打折了。微软为了留住用户,也会不断改进它的Copilot。
这种良性的竞争,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这些使用者。
OpenAI和微软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这次的协议,只是新篇章的序曲。
一个更强大、更独立的OpenAI,和一个更务实、更多元的微软,将在AI的赛道上,继续并肩奔跑,也继续相互角力。
而这,或许才是推动技术进步最真实、也最持久的动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