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2月的一个深夜,周恩寿被人从家里带走了。这一走就是7年多,等他再回到家时,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要说这事儿的源头,得从四十多年前讲起。
周恩来一母同胞三兄弟,大哥就是咱们熟知的周总理,老三周恩溥早早去世了,排行老二的就是周恩寿。1904年出生的周恩寿,打小就跟着大哥的脚步往前走。1921年,他考进了天津那所鼎鼎大名的南开中学,接触到新思想后,很快就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那会儿的年轻人,满脑子都是救国救民的热血,周恩寿也不例外。
到了1924年冬天,周恩寿正式成为了共产党员。1926年初,组织上让他去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当年6月就毕业了。这小伙子学习能力确实不错,毕业后赶上北伐战争,他当上了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的宣传员,跟着部队一路北上。
说起来,周恩寿这人胆子够大的。北伐军打武昌城那会儿,他跟着攻城部队在火线上采访,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右脚。养好伤后,他改做武汉邮电检查委员会主任,继续筹备北伐宣传工作。
年轻人嘛,总是容易冲动。就在这期间,周恩寿因为一件生活上的小事儿,一时赌气离开了队伍。周恩来知道后那个气啊,狠狠地批评了这个弟弟。周恩寿当时年纪轻,又爱面子,心里头别提多难受了。多少年以后,周恩来回想起这事儿,还感慨地说:“我那时候也年轻,脾气大,是我对他帮助不够。”
到了1928年初,组织上派周恩寿去上海做地下工作。可这小子心里头还憋着那口气呢,加上觉得自己书读得少,就跟周恩来提出来,说想离开革命队伍去念书。周恩来怎么劝都没用,周恩寿铁了心要走,就这么脱离了革命队伍,也自动退出了共产党。
这一走,周恩寿就在外面飘荡了二十多年。他先后在哈尔滨、太原、天津等地混饭吃,干过哈尔滨税捐局的课员,当过松江绥化税务局的课长。1936年在哈尔滨工作的时候,朋友给他介绍了在电业局上班的王士琴,俩人就这么成了家。
一晃到了1949年4月,北平解放了。周恩寿带着媳妇王士琴来北平看望大哥。王士琴第一次见到周恩来,紧张得不行。周恩来倒是挺和气,笑着问她:“你是哪里人啊?”
王士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老家不太好说,我是哈尔滨人,东北的。”那会儿东北长期被日本人占着,有些北平人对东北人印象不太好,王士琴心里头有点打怵。
周恩来听了哈哈一笑:“我就喜欢东北,我可是吃你们东北的高粱米长大的。”这话一出口,王士琴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了。
聊天的时候,周恩寿说想继续为革命做点事儿。周恩来脸色一正,认真地说:“我看你应该先去华大学习,学习之后才能为人民工作。”这华大就是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专门培养干部的地方。
周恩寿在华大学了整整一年,毕业后被分到北京钢铁局当科长,后来又在华北钢铁局、重工业部钢铁局干过。这些活儿工资都不高,周恩寿又有好几个孩子要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周恩来看不过眼,就让他把大女儿周秉德送过来,自己养着。到了1959年,周恩寿胃病犯得厉害,组织上就把他调到内务部当专员,活儿轻松点。
1963年春节,周恩来把一帮亲戚叫到西花厅,利用过年聚会的机会,教育大家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他专门对周恩寿说:“同宇(周恩寿的字),你病得厉害,干不了正常工作了,又快到退休年龄了,就退休吧!别让人家说,周恩来的弟弟长期请病假,到年纪了还不退休。你退休后能把几个孩子教育好,这就是你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周恩寿听了大哥的话,当年6月就提前办了退休手续。退下来之后,他除了在家辅导孩子们功课,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经常跟王光美的哥哥王光琦聚在一起聊天。有人开玩笑说他们这是“神仙会”。
谁能想到,就是这个“神仙会”,后来成了祸根。1966年那场运动开始后,江青为了整倒周恩来,到处找材料。最后把目标盯上了周恩寿,硬说他是“刘少奇黑线上的人物”,把“神仙会”污蔑成“反革命聚餐会”。
周恩来心里明镜似的,知道江青想干什么。可在那个年代,他也没办法,不得已在1968年2月下令让北京卫戍区把周恩寿“拘捕审查”。这一关就是7年多,直到1975年4月才放出来。
周恩寿出狱后,跟女儿周秉德说了这么一番话:“我知道他们整我是为了整你伯父,所以天大的压力,我也要努力活下去。你爸爸没有错,你伯父更没有错!”这话说得掷地有声,听得人心里发酸。
1979年,中央组织部重新调查了周恩寿的案子,把那些乱七八糟的罪名全都推翻了,给他彻底平反。这之后,周恩寿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委员。到了1985年初,政策落实下来,把他的退休改成了离休,享受离休干部待遇。
1982年,周恩寿带着一家子去西花厅看望邓颖超。邓大姐跟孩子们聊天的时候,说起了当年的事儿:“你们伯伯当时处理同宇的问题,我都不清楚内情,最近才弄明白,是因为四人帮发难。伯伯把同宇交给北京卫戍区监护审查,是他保护干部的一种办法。要是让同宇落在红卫兵或者四人帮手里,那他就没今天了,可能早就死无对证了。”
听到这话,在场的人都沉默了。谁能想到,周恩来当年那个看似无情的决定,竟然是在保护自己的弟弟。这份兄弟情,藏得太深了。
1985年5月13日,周恩寿在北京去世了,享年81岁。这一生起起落落,从热血青年到脱党离队,从普通职员到被关押审查,再到平反昭雪,他经历的实在太多了。
回头看周恩寿这一辈子,真的挺让人感慨的。年轻时候的一时冲动,让他错过了革命最艰苦的岁月,也错过了跟大哥并肩作战的机会。文革期间无妄之灾,关了7年多,要不是周恩来的“无情”保护,恐怕早就没命了。
这个故事告诉咱们,历史有时候真的很吊诡。看起来最无情的决定,背后可能藏着最深的情意。周恩来当年批评弟弟,是恨铁不成钢;后来让他被审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兄弟情分,就在这一批一护之间。
你觉得周恩来当年的做法对吗?如果是你,面对这种两难的局面,会怎么选择?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