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东加勒比元。一筒品客薯片。换算过来差不多80块人民币。这是我在圣卢西亚首都卡斯特里一家普通超市里看到的价格。我以为我看错了,揉了揉眼睛,又看了一遍货架上那个小小的白色价签。没错,30.15 XCD。那一刻,我手里这筒薯片,感觉比一块金砖还烫手。我来之前想象的加勒比海,是阳光、沙滩、便宜的朗姆酒和热情奔放的雷鬼音乐。我以为这是一个可以躺平的“后花园”,一个物价亲民的热带天堂。可现实狠狠的给了我一个耳光。我站在超市明亮的灯光下,周围是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每一样都用一个我看不懂的数字,安静的嘲笑着我的天真。空调的冷风吹在我的短袖上,我却感觉后背出了一层冷汗。我问收银的黑人阿姨,为什么这么贵?她用一种见怪不怪的眼神看着我,慢悠悠的扫着码,嘴里蹦出一个词:“Imports.”进口。就这一个词。我走出超市,加勒比海的阳光刺眼又灼热,海风带着咸湿的气味吹过来,远处是郁郁葱葱的山和蓝的像假一样的大海。风景是天堂,物价是地狱。我突然明白,在这个美到窒息的岛国,生活,原来是一场昂贵的生存游戏。
一、天堂的标价,第一个耳光
卡斯特里这座城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海水是港口里停靠的巨大邮轮,和那些从邮轮上下来,穿着花衬衫、戴着太阳镜,一脸轻松惬意的游客。火焰,是本地人黝黑的皮肤上,被太阳晒出的汗珠,和他们为了生计奔波的滚烫的生活。我住的民宿在半山上,每天打车下山去市区,短短十五分钟的路,司机开口就是40东加勒比元,一百多块人民币。我试图讲价,司机约翰尼一边熟练的转着方向盘,躲避着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大坑,一边无奈的对我笑。“兄弟,不是我不想便宜,你看这油价。”他指了指仪表盘,又指了指窗外一个加油站的牌子。汽油,一加仑接近16东加勒比元。“我的车是日本来的,轮胎是美国来的,机油是德国来的,就连我车里挂的这个小香薰,都是中国来的。”他叹了口气。“这个岛上,除了香蕉、可可和我们这些人,几乎所有东西,都是坐船来的。”我无话可说。我的第一个耳光,是在超市。第二个,就是在坐上出租车的这一刻。我开始有意识的观察价格。一小盒哈根达斯冰淇淋,40东加勒比元。一瓶最普通的海飞丝洗发水,35东加勒比元。一袋乐事薯片,20东加勒比元。一升最普通的盒装牛奶,能卖到18东加勒比元,差不多50块人民币。这个价格,比我喝过的任何精品咖啡都夸张。我看着货架上那些熟悉的品牌,包装和国内一模一样,但价格却像是被施了魔法,翻了好几倍。它们安静的躺在那里,仿佛在说:欢迎来到圣卢西亚,一个所有东西都飘洋过海来看你的地方。而你要做的,就是为这趟旅程买单。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本地人逛超市,购物车里装的永远是面粉、大米、豆子和一些看不出原来样子的冷冻鸡块。因为那些包装精美的零食和日用品,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一个本地朋友告诉我,他们发了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大袋鸡翅尖或者鸡脖子,因为那是肉类里最便宜的部分。而牛肉,一磅要卖到30多东加勒比元,对很多人来说,那是一个星期的午饭钱。我站在卡斯特里的街头,看着远处停在港口的巨大邮轮,像一栋白色的海上宫殿。游客们在船上享受着自助餐和免税商品,而仅仅几百米外的本地市场里,一个母亲正在为几块钱的鱼干和菜贩讨价还价。那一刻,我感觉这个岛屿,被一道看不见的玻璃墙,分成了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游客的“加勒比梦”,另一个,是本地人昂贵的现实。
二、港口的集装箱,是生命线,也是枷锁
想理解圣卢西亚的物价,你必须去它的港口看一看。卡斯特里的港口,永远是这个城市最繁忙的地方。巨大的起重机像钢铁巨人一样,日夜不停的从货轮上吊下一个又一个的集装箱。红的、蓝的、绿的,堆积如山。这些铁皮箱子,就是圣卢西亚的生命线。里面装着岛上18万人生存所需的一切:食物、药品、建材、汽车、家电,甚至是一颗螺丝钉。圣卢西亚的工业基础几乎为零,农业也主要以香蕉、可可等经济作物为主,满足日常需求的蔬菜水果种类和产量都非常有限。这意味着,90%以上的消费品,都依赖进口。“你看那艘船,”我的司机约翰尼有一次指着一艘缓缓驶入港口的货轮对我说,“它可能装着我们下个星期的面包、牛奶和卫生纸。”他的语气里,没有兴奋,只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为每一次集装箱的抵达,都意味着新一轮的涨价。海运费、燃油附加费、关税、港口操作费、陆路运输费……一个商品从出厂到摆上卡斯特里的货架,中间的成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所有的成本,都由岛上的消费者承担。我查了一下数据,加勒比地区国家的食品进口依赖度普遍很高,平均超过60%,而像圣卢西亚这样的小岛国,这个数字只会更高。他们每年要花费数十亿美元进口粮食,这个数字还在逐年攀升。这是一个死循环。国家需要发展旅游业来赚取外汇,而发展旅游业,就需要建设更豪华的酒店,提供更丰富的餐饮,这些都需要进口更多的物资。游客越多,对进口的依赖就越深,物价也就越高。而高昂的物价,最终又会压在每一个本地人的肩膀上。约翰尼跟我算了一笔账。他开的出租车,每个月光是油钱和保养,就要花掉他收入的三分之一。“我的轮胎跑个一年半就得换,四条轮胎,从美国运过来,加上税,要差不多2000东加勒比元。这可是我一个多月的收入。”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是一种被生活磨平的平静。“我们就像住在一个漂亮的笼子里,笼子外面的东西很精彩,但要拿到手,就得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代价。”我看着那些被吊臂精准的安放在码头上的集装箱,突然觉得它们像一块块巨大的乐高积木。只不过,它们搭建的不是一个童话城堡,而是一个被全球供应链牢牢锁住的岛屿的现实。每一次开箱,都是一次希望的补给,也是一次对钱包的洗劫。
三、两种价格,一个岛屿:游客的钱包和本地人的薪水
在圣卢西亚,你会很快学会一个词:“Tourist Price”(游客价)。在景区门口,一个手工编织的草帽,对游客可能卖50东加勒比元,而本地人去买,可能只需要20。这并非个例,而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规则。但这还不是最割裂的。最割裂的,是本地人的收入和他们所要面对的物价之间的巨大鸿沟。我认识了一个在酒店做客房服务的女孩,叫克洛伊。她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乡下赶到旅游区上班。她的工作是打扫十几个房间,铺床、换毛巾、清理浴室,一直要忙到下午四五点。她的月薪,是1800东加勒比元。折合成人民币,不到5000块。这个收入,在当地已经算是不错了,很多人甚至还拿不到这个数。圣卢西亚的法定最低时薪,根据行业不同,只有4到5东加勒比元,也就是十几块人民币。一个月下来,很多人的收入只有一千出头东加勒比元。克洛伊和我聊天的时候,总是带着微笑,非常有礼貌。我问她,这样的收入,在卡斯特里生活,够用吗?她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然后轻轻的摇了摇头。“很紧张。”她说。她和我算了一下她的开销:每个月房租400,交通费200,水电费150,电话费80。这几项固定的支出,就花掉了她工资的一半。剩下不到1000块,是她和她五岁女儿一个月的生活费。“我很少买肉,太贵了。大部分时候就是吃米饭、豆子,还有我们自己地里种的一些蔬菜。”“我女儿很喜欢喝牛奶,但超市里那种进口牛奶,我一个月最多只能给她买两小盒。”“她上次在电视上看到一个金发小女孩吃草莓味的麦片,就一直吵着要。我去超市看了价格,一小盒要30多块,我站了很久,最后还是没买。”她说这些话的时候,语气很平淡,没有抱怨,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可我听着,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我住的酒店,一晚上的房费,就超过了她半个月的工资。酒店餐厅里,一份最简单的海鲜意面,就要80东加勒比元。游客们在这里一顿饭的开销,可能是克洛伊一家人一个星期的伙食费。我问她,会不会觉得不公平?她沉默了一会,然后说:“我们需要游客,没有游客,我就没有工作。他们花钱,我们赚钱,就是这样。”“只是有时候会想,我们每天都在为他们服务,让他们感觉这里是天堂。可我们自己,却活的小心翼翼。”这种割裂感,在圣卢西亚无处不在。在北部的罗德尼湾,豪华游艇停满了码头,岸边是精致的餐厅和酒吧,一杯鸡尾酒动辄几十东加勒比元。而在南部的维约堡,本地人挤在破旧的铁皮屋里,孩子们在泥泞的街道上光着脚踢球。这个岛屿的美丽,像一张昂贵的门票。游客们买了票,进来享受几个星期的梦幻假期。而本地人,就是那些永远站在门口,负责检票和打扫场地的工作人员。他们能看到里面的繁华,却永远无法真正的走进去。
四、土地的馈赠,为什么也这么贵?
你可能会想,既然进口的东西贵,那吃本地产的总可以吧?圣卢西亚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不是盛产香蕉、芒果、可可吗?现实再一次给了我一个意外。我特意去了卡斯特里最著名的中央市场,那是一个巨大而嘈杂的室内市场,挤满了各种摊位。空气中混合着香料、海鲜和水果的浓郁气味。这里的确能看到很多本地特产:堆成小山的青香蕉、金黄的芒果、长得像土豆一样的木薯和芋头,还有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热带水果。但价格,却一点也不“本地”。几个品相好一点的芒果,要卖到15东加勒比元。一小串本地的青提,也要20多块。我问一个卖菜的大妈伊丽莎,为什么本地水果也这么贵?她一边麻利的帮我称芒果,一边大声的回答我:“化肥是不是进口的?农药是不是进口的?我的小货车要不要烧油?油是不是进口的?”一连串的反问,让我哑口无言。她说,现在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想到旅游区去工作,开出租,或者去酒店当服务员,来钱快。“种地太辛苦了,天气热,还要看天吃饭。有时候一场飓风过来,一年的收成全没了。”而且,小农经济的生产效率,根本无法和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相比。本地的蔬菜水果,产量不稳定,运输成本高,损耗也大。很多时候,从国外进口的冷冻蔬菜,或者是一些耐储存的苹果、橙子,价格甚至比本地的新鲜蔬菜还要便宜。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本地农业因为成本高而缺乏竞争力,导致更多人放弃耕种;农业的萎缩又加剧了对进口食品的依赖,进一步推高了整体物价。政府虽然也在鼓励发展本地农业,但效果甚微。因为整个经济的链条,已经被“进口”和“旅游”这两个齿轮牢牢的咬合在一起了。我在市场里还看到了卖海鲜的摊位。按理说,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海鲜应该很便宜吧?我又错了。一条中等大小的石斑鱼,要价超过100东加勒比元。好一点的龙虾,更是天价。一个渔民告诉我,他们现在出海打渔的成本越来越高。柴油贵,渔船的发动机和零件要进口,渔网和工具也要进口。而且,近海的鱼越来越少,他们需要开船到更远的海域,耗时耗油。“我们打上来的好东西,大部分都直接卖给那些高级餐厅和酒店了,他们出价高。”“我们自己吃的,就是些小鱼小虾,或者做成鱼干。”我看着摊位上那些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它们曾经自由的遨游在加勒比海里。如今,它们也成了这条昂贵供应链上的一环,被明码标价。这片富饶的土地和海洋,的确馈赠了圣卢西亚。但这份馈赠,在被端上餐桌之前,已经被贴上了一层又一层的价格标签。
五、“一瓶可乐比一个椰子还贵”
在圣卢西亚,你会发现很多颠覆常识的价格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工业品”和“天然品”的价格倒挂。在路边,花5东加勒比元,你就可以买到一个巨大的青椰子,小贩会熟练的用砍刀帮你砍开,插上吸管。清甜的椰子水,是炎热下午最好的解暑饮料。但在超市里,一瓶500毫升的可口可乐,价格是4.5东加勒比元。一个纯天然、无添加、本地生长的椰子,只比一瓶工业化生产的含糖碳酸饮料贵了那么一点点。这背后,是全球化经济的冰冷逻辑。可口可乐拥有强大的全球供应链和生产网络,它的生产成本被摊薄到极致。而一个本地农民,摘下一个椰子,用小货车运到市区,他所付出的单位劳动成本,远高于流水线上的一瓶可乐。更让我震惊的,是酒。圣卢西亚盛产甘蔗,本地的朗姆酒(Rum)是国粹。在超市里,你可以花不到20东加勒比元,买到一大瓶质量相当不错的本地朗姆酒。这个价格,只能买到一小盒进口的牛奶,或者两三瓶可乐。当地人开玩笑说:“在这里,我们用水兑朗姆酒喝,因为水比酒贵。”这当然是夸张。但瓶装水的价格确实不便宜,一大桶家庭装的饮用水,要卖到20多东加勒比元。因为岛上的自来水水质并不稳定,很多人家里都会常备桶装水。这种价格体系,塑造了当地人独特的消费习惯。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花钱买酒,因为那是他们能负担的起的、最直接的快乐。但面对一盒进口的、包装精美的饼干,他们却要犹豫再三。我曾经在一个小卖部的冰柜前,看到一个父亲,给他的两个孩子一人买了一根最便宜的本地产的冰棍,花了2东加勒比元。而他自己,转身去隔壁的朗姆酒吧(Rum Shop),给自己倒了一小杯朗姆酒,只花了1块钱。他一口喝干,脸上露出满足的表情。那一刻,我突然有点理解了。在这样一个生活成本高昂的地方,酒精,或许不是麻醉剂,而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能暂时忘记烦恼的“甜味剂”。它廉价、直接、有效。就像这片土地上的阳光一样,慷慨的给予每一个人片刻的温暖。
六、活下去的韧性,和音乐里的乐观
如果光看物价,你会觉得圣卢西亚人的生活一定充满了抱怨和痛苦。但奇怪的是,我在这里遇到的大多数人,脸上都挂着一种从容的、乐天的表情。他们不富裕,甚至可以说很贫穷。但他们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能从高压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快乐。这里的空气,永远是湿热的,但也永远充满了音乐。无论是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还是在街边的某个小店里,总能听到节奏感强烈的Soca音乐或者雷鬼音乐。人们会跟着音乐轻轻的摇摆身体,嘴里哼着调子。音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他们也有一种惊人的动手能力。房子可以自己盖,车子坏了自己修,院子里种上几棵木薯和芋头,就能解决一部分口粮。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把生活过下去。他们有一种“get by”(勉强过活)的哲学。“今天有钱,我们就去吃一顿好的,喝几杯酒。明天没钱,我们就吃面包配香蕉。”司机约翰尼这样告诉我。他们不为未来做过多的焦虑,而是专注于过好当下这一天。这种生活态度,在外人看来,可能是不思进取。但在这片土地上,这或许是唯一能保持内心平衡的方式。因为未来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一场飓风,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都可能轻易的摧毁他们脆弱的生活。与其忧心忡忡,不如享受此刻的阳光和音乐。每周五的晚上,北部的Gros Islet小镇会有一个持续到凌晨的街头派对(Street Party)。整条街被临时改造成一个巨大的露天舞池和美食广场。巨大的音响播放着震耳欲聋的音乐,空气中弥漫着烤鱼和朗姆酒的香气。本地人和游客混杂在一起,跳舞、喝酒、聊天。那一刻,你感觉不到任何生活的压力和阶级的差异。所有人,都被包裹在一种纯粹的、原始的快乐里。一个满头脏辫的小哥,端着一杯酒,笑着对我说:“See? This is St. Lucia. We work hard, we party harder.”(看到了吗?这就是圣卢西亚。我们努力工作,我们更努力的狂欢。)我看着他脸上灿烂的笑容,突然明白了。生活或许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寻找快乐的权利。这种韧性,比岛上最著名的皮通双子峰,还要坚韧,还要动人。
七、旅游业的悖论:是解药还是毒药?
圣卢西亚的经济,完全是建立在旅游业之上的。旅游业贡献了超过65%的GDP,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可以说,没有旅游业,这个国家就会立刻瘫痪。但旅游业,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带来了外汇和工作,也带来了无法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为了迎合游客,大量的土地被用来修建豪华酒店和度假村,挤压了农业和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都掌握在少数几个大型的国际酒店集团和邮轮公司手里。利润的大头被外资赚走,留给本地的,只有一部分薪水和被推高的物价。旅游业还造成了一种文化的“表演化”。很多所谓的“本地文化体验”,其实都是精心设计过,用来取悦游客的商品。真正的本地生活,隐藏在那些光鲜亮丽的度假村背后,不被游客所见。更严重的是,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极其脆弱。一场全球性的疫情,就能让整个岛屿的经济瞬间停摆。我问过很多人,你们想不想改变这种状况?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苦笑着对我说:“我们当然想。我们想发展自己的农业,想有自己的轻工业,想摆脱对进口的依赖。”“但我们没有资本,没有技术,更没有市场。”“一个只有18万人的小岛,你能指望它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吗?”“我们唯一的资源,就是这片风景。我们只能靠卖风景为生。”这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他们被困在了这个“天堂”里。不发展旅游业,是等死。发展旅游业,是饮鸩止渴。每一次有邮轮靠岸,都像是一次大规模的输血。它能让这个岛屿暂时维持生命体征,但并不能治愈它内在的疾病。游客们来来往往,他们带走了美丽的照片和晒黑的皮肤。而圣卢西亚,依旧停留在原地,日复一日的,为自己的美丽,支付着昂贵的代价。
结语:离开时,我带走的不是纪念品
飞机从维约堡机场起飞,我从舷窗往下看。圣卢西亚像一颗镶嵌在蓝色丝绒上的绿宝石,美得不真实。皮通双子峰像两个骄傲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我在这座岛上待了半个月,我的钱包瘦了一大圈。我没有买任何纪念品,因为我觉得,最深刻的纪念,已经刻在了我的脑子里。是超市里那筒80块人民币的薯片。是司机约翰尼谈到轮胎价格时无奈的眼神。是酒店服务员克洛伊说起无法给女儿买麦片时平静的语气。是中央市场里小贩伊丽莎那连珠炮似的反问。也是Gros Islet街头派对上,那震耳欲聋的音乐和所有人脸上尽情释放的快乐。圣卢西亚不是一个简单的“度假天堂”。它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充满生命力的真实世界。它用最极致的美景,和最残酷的经济现实,给你上了一堂生动的全球化课程。它让你明白,我们习以为常的廉价商品和便利生活,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它背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全球分工体系。而像圣卢西亚这样的地方,就处在这个体系的末端,承受着最高的成本,和最大的风险。所以,如果你要去圣卢西亚,请不要只带着一颗度假的心。也请你带着一丝好奇和尊重。去逛逛它的市场,和当地人聊聊天,去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你会发现,这片美丽的风景背后,有着比任何照片都更动人的故事。那是一个关于生存、韧性和在夹缝中寻找快乐的故事。
圣卢西亚旅行Tips:
换钱: 当地通用东加勒比元(XCD),在国内很难换到。建议带美元现金或银行卡,在当地机场或银行兑换。很多地方可以直接使用美元,但汇率不划算,且找零会给你东加勒比元。住宿: 如果想省钱,可以选择民宿(Airbnb)而非大型酒店。很多民宿带厨房,可以自己去超市买菜做饭,能省下大笔餐饮开销。吃饭: 尽量避开纯粹的游客餐厅。多去本地人光顾的小餐馆(Local Restaurant),或者路边的烤鸡、烤鱼摊,一份丰盛的午餐可能只需要20-30东加勒比元,味道地道,性价比极高。购物: 买食品和日用品,可以去Massy Stores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价格相对透明。买水果蔬菜,去本地市场会更新鲜,但记得可以适当讲价。买纪念品,在卡斯特里市场里可以淘到手工艺品,同样记得货比三家和讲价。交通: 出租车非常贵,且不打表,上车前一定要谈好价格。如果想体验本地生活且省钱,可以尝试坐小巴(Mini Bus),它们有固定线路,招手即停,价格非常便宜,是本地人主要的交通工具。消费: 做好心理准备,这里的物价,尤其是进口商品,真的不便宜。不要用东南亚的标准来衡量加勒比地区。一瓶水的价格可能和国内一杯咖啡差不多。体验: 周五晚上的Gros Islet街头派对是必去体验,能感受最真实的本地夜生活。另外,本地朗姆酒便宜又好喝,可以去朗姆酒吧(Rum Shop)体验一下,一杯只要一两块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