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瘦人群、酮症发作者、肝肾功能衰竭者……这些糖尿病患者往往被忽视,却面临更复杂的治疗挑战。
撰文:尼莫
我们常以为2型糖尿病(T2DM)只困扰中老年及肥胖人群,但在真实的临床世界中,它还有许多“隐秘角落”。
2025年6月22日,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年会的清晨,一场聚焦“T2DM治疗的微妙之处”的专题研讨会悄然开启。会议由内分泌权威专家Liana K. Billings博士主持,四位临床专家分别就四类特殊糖尿患者群展开深入剖析:瘦型T2DM、酮症倾向糖尿病(KPD)、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终末期肾病合并糖尿病。
如何为这些“边缘患者”量身定制管理策略?这些议题虽然在日常临床中不常被重点提及,却正是精准治疗的前沿阵地。在精准医疗时代,他们的管理不能再靠“一把尺子量到底”。
一、瘦型T2DM:别被BMI骗了!
我们常将T2DM与“肥胖”划等号,但Kristina Utzschneider博士提醒我们:5%~10%的T2DM患者其实“很瘦”,尤其在亚洲人群中更为常见。这类患者虽然体重正常甚至偏低,但却同样面临控制难题。
为什么瘦还会得糖尿病?

图1:糖尿病鉴别诊断的临床思维框架
瘦型T2DM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胰岛素抵抗,而是胰岛β细胞功能先天或后天不足。他们体内的胰岛素工厂能力差,哪怕脂肪不多,仍会出现血糖升高。
治疗方面,生活方式干预仍是基础。一项研究显示,体重指数(BMI)<27kg/m2的患者通过极低热量饮食减重5%,约七成可实现糖尿病缓解。药物方面需个体化治疗,博士表示,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疗效一般,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适用于胰岛素抵抗者,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在不同BMI患者中效果相对一致。借助C肽水平评估胰岛功能,有助于判断是否需使用胰岛素。未来方向包括更细化的临床分型和精准治疗模型开发[1]。
二、酮症倾向糖尿病(KPD):真假DKA,一眼识别难
Priya Vellanki博士带来的第二场演讲聚焦“酮症倾向型糖尿病”(KPD),这是一种会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发病,但非1型糖尿病的特殊亚型。
其特点主要是:
多发于非裔美国男性[2];
初始常以DKA入院,需胰岛素救急;
后期竟可能不再依赖胰岛素。

图2:KPD的人口学分布
这类患者常被误诊为1型糖尿病。但如果检测发现抗体阴性、C肽水平保留(>1ng/mL),且发病诱因不明确,就要高度怀疑KPD[3]。
治疗上,急性期使用胰岛素,缓解后可尝试转为二甲双胍或SGLT2i维持血糖,期间需定期监测C肽,动态评估胰岛功能。
KPD在儿童中也不少见[4],约7.3%的新发T2DM儿童以DKA起病,其中一半为KPD,但约七成仍需长期胰岛素,提示其进展可能年龄相关。
三、肝病+糖尿病:药怎么选?这是一门技术活
肝病患者常被低估糖尿病风险,而Thomas Jensen博士揭示:终末期肝病患者中,糖尿病患病率高达30%[5],并严重影响移植机会与生存率。
难点在哪?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受贫血、输血影响大,易低估血糖;
2.果糖胺亦不稳定,推荐使用连续血糖监测(CGM);
3.药物选择必须参考Child-Pugh评分,以评估肝功能残余。

图3:使用持续血糖监测评估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血糖状况
治疗上,需根据Child-Pugh分级管理:Child A级(代偿期)患者可安全使用二甲双胍、DPP-4i、SGLT2i和GLP-1RA,部分药物还可能改善肝纤维化;Child B/C级(失代偿期)则推荐使用胰岛素,避免使用磺脲类和吡格列酮[6]。
此外,肝移植候选者需谨慎控糖,减少糖皮质激素;门静脉高压患者应慎用SGLT2i。糖尿病合并肝病患者还应每6个月进行肝癌筛查。
四、肾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能靠HbA1c说了算
Jeffrey Berns博士指出,终末期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HbA1c指标严重失真,由于贫血、EPO治疗等因素,可能误导治疗决策。

图4:2022年KDIGO(国际肾脏病组织)指南中关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的个体化决策框架
鉴于此,传统依赖HbA1c的评估方式面临挑战,需要更可靠的方法来指导血糖管理。
怎么办?
使用CGM监测血糖成为主流;
设置目标范围内血糖时间(TIR)>50%;
HbA1c目标适当放宽到7%~8%,避免过度控制。
在终末期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药物选择需格外谨慎。在药物选择上,估算(eGFR)显著下降患者禁用二甲双胍,磺脲类亦应慎用。相对更安全的是DPP-4i(如利格列汀无需调整)、格列奈类。GLP-1RA适用于透析患者,研究显示其可降低23%死亡率;SGLT2i虽降糖作用有限,但可能保留心血管获益。
小结
正如会议主持人Billings博士总结:“T2DM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有极大差异,治疗必须回归病理本源,走向个体化和精准化。”
本次专题会不仅刷新了我们对“瘦人也得糖尿病”的认识,也提醒我们在合并器官功能障碍时要格外谨慎选择药物和血糖指标。未来,医学界还需开发更智能的预测工具、评估手段以及跨学科管理模型,为这些“被忽视的糖尿病群体”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路径。
参考文献:
[1]Zou, Wenying et al. “Diabetes remission after a lifestyle-medicine intervention on type 2 diabetes in lean and obese Chinese subjects: a prospective study.”Annals of palliative medicine vol. 11,4 (2022): 1462-1472. doi:10.21037/apm-22-369
[2] Winter, W. E., Maclaren, N. K., Riley, W. J., Clarke, D. W., Kappy, M. S., & Spillar, R. P. (1987). 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youth in black American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16(6), 285-291.
[3] Satomura A, Oikawa Y, Sato H, Takagi S, Yamashita T, Shimada A. A patient with ketosis-prone type 2 diabetes showing nearly normalized glucose tolerance after recovery from severe diabetic ketoacidosis. Diabetol Int. 2022 Jul 28;14(1):109-113. doi: 10.1007/s13340-022-00599-6. PMID: 36636160; PMCID: PMC9829925.
[4] Kikani, Nupur, and Ashok Balasubramanyam. “Remission in Ketosis-Prone Diabetes.”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 52,1 (2023): 165-174. doi:10.1016/j.ecl.2022.06.005
[5] Miyamoto Y, Honda A, Yokose S, Nagata M, Miyamoto J. The Effects of SGLT2 Inhibitors o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Ascites: A Literature Review. J Clin Med. 2023 Mar 14;12(6):2253. doi: 10.3390/jcm12062253. PMID: 36983252; PMCID: PMC10056954.
[6] Miyamoto Y, Honda A, Yokose S, Nagata M, Miyamoto J. The Effects of SGLT2 Inhibitors on Liver Cirrhosis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Ascites: A Literature Review. J Clin Med. 2023 Mar 14;12(6):2253. doi: 10.3390/jcm12062253. PMID: 36983252; PMCID: PMC10056954.
更多信息,敬请关注医学界 2025ADA会议专栏
责任编辑丨小林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