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万红军被10万敌军围困,19岁小战士献奇计,毛主席赞:真乃天才之策!

admin 2025-08-06 12:02 新闻动态 162

1935年初的中国大地上,一场关乎存亡的战略转移正在进行。中央红军,经历了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兵力从八万六千余人骤减至不足三万。这支疲惫的队伍,面对的不仅仅是后方数十万国民党军的步步紧逼。

前方,一道天然的屏障横亘眼前——乌江。江面宽阔,水流湍急,两岸尽是悬崖峭壁。国民党军早有部署,已将所有渡江工具付之一炬,意图将红军彻底围堵在此。

乌江天险,宛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红军行至贵州瓮安县猴场镇,身处绝境。国民党追兵如同潮水般涌来,薛岳指挥的十余万大军逼近,红军腹背受敌。

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困境,更是战略上的死局。当时的红军,正面临着被全歼的巨大风险。

命运的抉择

危急关头,一项关键的会议在猴场镇紧急召开。那是1934年12月31日,一直持续到1935年元旦。会议讨论的,是红军的下一步行动方向。

内部,关于行军路线的争论异常激烈。以李德、博古为代表的一些领导,仍坚持原定计划,主张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他们认为这是“万全之策”。

然而,毛主席对此深表忧虑。他清楚指出,如果继续北上,将面临蒋介石调集的重兵进行双重夹击,红军必将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他力主放弃原定计划,改向黔北进军。这一大胆的提议,得到了周总理和朱德等人的坚定支持。最终,会议决定强渡乌江。

刘伯承被任命为强渡乌江的总指挥,肩负起了这一生死攸关的重任。渡江任务立即展开,但初期的尝试并不顺利。

红军小分队曾尝试潜渡,但因水流过急、地形复杂,多人不幸牺牲。随后,又组织了竹筏偷渡,部分人员失联,其中便有战士毛振华。

军委纵队的工兵营营长王耀南,面对的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乌江水流湍急,没有可用的船只,也缺乏充足的木材来搭建传统的桥梁。

绝境生妙计

正当所有人为如何渡江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年轻的身影走了出来。他叫石长阶,是工兵营的一名战士,年仅19岁。

石长阶是贵州本地人,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竹子特性了如指掌。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创新的方案:利用当地盛产的竹子,搭建一座竹筏浮桥。

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建议,很快得到了王耀南营长的采纳。竹子在水中浮力好,韧性强,是搭建浮桥的理想材料。

王耀南迅速组织人员砍伐竹子。他特别强调,红军有严格的纪律,绝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附近的百姓得知红军的困难,也自发前来帮忙。

彭德怀同志也调来了两千名战士,协助架桥任务。军民一心,共同面对乌江天险。竹子被快速运到江边,战士们争分夺秒地进行捆扎。

竹筏浮桥的搭建工作异常艰苦。黔军发现红军的意图后,立即调集炮火猛烈攻击。密集的炮弹落在江面,水花四溅。

红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在江上努力地搭建着浮桥。许多人在炮火中倒下,鲜血染红了乌江水。

红一军团的炮兵连连长赵章成,指挥着炮兵部队对黔军阵地进行精准反击。炮弹呼啸着落在敌人的碉堡上,压制了敌人的火力。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之前在偷渡中失联的毛振华,并没有牺牲。他和几名战友,在乌江对岸找到了突破口。

他们在黔军后方发动突袭,成功攻破了敌人的碉堡,并缴获了重武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与红军的正面突破形成了有效配合。

在架桥过程中,为了稳固浮桥结构,石长阶冲在最前面。他不幸中弹,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他用自己的牺牲,为红军的渡江铺平了道路。

胜利的曙光

经过整整36个小时的浴血奋战,一座由竹子搭建的简易浮桥,终于在1935年1月2日横跨乌江。它不仅是物理上的桥梁,更是红军绝地求生的希望之桥。

浮桥刚刚建成,红一军团第四团便率先突破了黔军的防线。战士们呐喊着冲过浮桥,迅速在对岸站稳脚跟,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1935年1月3日,军委纵队和红五军团顺利渡过乌江。紧接着,1月5日至6日,红三军团也在茶山关渡口实现了突破。

从1月1日猴场会议决定强渡乌江,到1月6日全军渡江完成,仅仅用了六天时间。红军成功击溃了黔军六个团,俘获五百余人,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乌江渡江的胜利,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国民党军的围堵计划彻底失败,红军摆脱了被歼灭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成功占领了遵义。这座城市,为接下来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如期召开。这次会议彻底清算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路线。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的战略战术得以灵活调整,不再受僵硬教条的束缚。

结语

从乌江的突破到四渡赤水,再到金沙江大转移,长征的被动局面逐渐被扭转。乌江渡江的胜利,无疑是奠定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基础的关键一步。

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成功。它更是红军在生死关头,凭借集体的智慧、坚韧的勇气以及无数战士的无私牺牲,共同铸就的辉煌。

乌江,这道曾被敌人视为红军死路的“天险”,最终在无数红军将士的奋斗下,变成了中国革命凤凰涅槃的“生路”。石长阶,以及许许多多像他一样无名英雄的贡献,永远铭刻在历史之中。

上一篇:1968年,副总长李天佑力保一工程学院:出了事我负责
下一篇:知名男演员张艺兴街头送餐 摘口罩摘墨镜亲切与路人合影

热点资讯

意昂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