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日本共同社披露的一则消息震动东亚:日本自卫队计划于年底前在九州岛部署射程达1000公里的“12式改进型岸舰导弹”。 这些导弹覆盖中国济重镇及关键基础设施。
这款导弹名为“12式改进型”,尽管日本宣称它是反舰导弹的防御性升级,但技术细节暴露了其进攻本质。 导弹采用橄榄型弹头、可折叠主弹翼与X型尾翼构成的隐身外形,配合弹体下方进气口,显著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突防能力远超防御需求。
它还能在发射后通过数据链实时修改飞行路径与目标,灵活性堪比美军LRASM远程反舰导弹,完全适配对陆攻击场景。
日本政府计划到本世纪中期组建7个导弹联队,装备1000枚此类导弹,并与美国“战斧”巡航导弹构成“远程打击双刃剑”。 这种规模的进攻性武器库,已远超“应对朝鲜威胁”的合理范畴,直指中国核心战略目标。
日本选择在九州岛部署导弹,背后是精心策划的地缘战略布局。 这里距离中国大陆仅800公里。 部署于此的导弹可对中国舰艇进出西太平洋形成“关门效应”,同时为美军介入台海冲突提供前沿火力支援。
日本政府特意选择在离中国东海油气田最近的熊本和大分县部署导弹,意图掐住中国能源命脉。 从九州熊本市发射,导弹打击范围可覆经济带。 地图测算显示,从九州到北京也不过1500公里,中国的经济命脉、军事重镇,甚至台海局势,全被纳入了日本的“火力圈”。
日本政府给的理由是“避免过度刺激中国”,却向原本的后勤基地硬塞进12个导弹连队,96辆发射车随时待命。 这种部署逻辑暴露了日本的深层意图——配合美国在“第一岛链”对中国实施军事围堵。
日本的军事动作,离不开美国支持。 美国的“印太战略”需要日本充当马前卒。 日本此举与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布局形成“第一岛链”威慑链,意图构建对华包围网。
一方面,九州与菲律宾、关岛形成三角,构成对华“第一岛链”火力网;另一方面,美日战术协同,日本负责打击中国导弹基地,美军则用隐身导弹压制海上力量。
日本此举标志着其军事战略的根本转变。 二战后,《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日本“永远放弃以国家权发动的战争”,仅保留“专守防卫”能力。 如今,日本要将导弹射程升级至1000公里,明显违反了“和平宪法”的规定。
2024年日本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首次将“对敌基地攻击能力”写入国防政策。 此次部署的导弹系统,正是这一政策的实体化。 日本通过制造“中国导弹威胁”假象,倒逼国会批准军费激增,最终实现“军事正常化”。
面对日本的军事挑衅,中国国防部明确警告。 3月14日下午,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指出,日方持续突破“和平宪法”限制,在强军扩武的方向上渐行渐远,这一行为既危险又难获人心。 国防部要求日方深刻汲取历史教训,在军事安全领域谨言慎行。
军事上,中日实力差距显著。 日本“12式改进型”导弹为亚音速、有限隐身,计划部署1000枚,依赖美国卫星与指挥系统。 而中国拥有陆基导弹型号超20种、数量破万,体系支撑完善。 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仅需6分钟即可抵达1000公里外目标,而日本导弹需要30分钟。
日本国土缺乏战略纵深,90%反导系统依赖美国技术,而美军自身对拦截中国导弹尚无胜算。 若爆发冲突,日本列岛将面临饱和打击。 中国火箭军对日导弹基地的覆盖打击能力远超日本防御极限,一旦冲突爆发,日本本土将首当其冲。
日本的行动也引发了地区国家的强烈反应。 俄罗斯同样面临威胁。 日本导弹若部署北海道,射程可覆盖俄远东军事重镇。 俄军方已增派S-400防空系统,并计划与中国联合举行反导演习。
日本的冒险行径正在打开潘多拉魔盒。 韩国已宣布取消导弹射程限制,朝鲜则试射了射程1500公里的新型固体燃料导弹。 美国趁机向亚太国家推销军火,菲律宾近期接收了首批美制“堤丰”中程导弹系统。 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加剧地区不稳定性,也为未来的对抗埋下了隐患。
日本国内民众也对政府的冒险行径发起强烈反弹。 民众怒吼:熊本、大分等地居民发起“反对导弹基地”万人联署,抗议标语直指“别让我们的家园变成战场第一靶标”。 冲绳地区因历史伤痛明确抵制部署。
老百姓心里清楚,美国卖武器赚得盆满钵满,本土炸成废墟谁管你? 乌克兰就是最好的前车之鉴。 经济反制隐忧也是日本面临的现实问题。 中日贸易额占日本外贸28%,若中国启动稀土出口管制或市场准入限制,日本汽车、电子产业将遭毁灭性打击。
国际形象方面,202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日本扩军举动引发韩国、东南亚国家集体警惕,《朝日新闻》哀叹“我们正在失去亚洲的信任”。 东京大学教授警告:“日本误判了三个现实——中国不会容忍核心利益受损、美国不会为日本与中国全面开战、民众不会接受‘导弹换和平’的谎言。 ”
日本在九州岛部署的不仅是导弹,像是一颗引爆东亚安全格局的定时炸弹。 当自卫队官员宣称“射程覆盖中国”时,他们或许忘记了:中国导弹的射程,始终覆盖着东京的权力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