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广西玉林寒气逼人。小林攥着那张冰冷的《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站在工作四年的公司大门外,仍不敢相信——两瓶总价不足10元的洗手液,竟彻底碾碎了他的职业生涯。
“顺手牵羊”的代价:从洗手液到洗车液
时间倒回2024年6月。广西某投资集团玉林公司食堂门口,洗手台上的公用洗手液频繁失踪。监控镜头悄然转动,最终锁定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入职四年的收费员小林。
6月21日傍晚,小林走向洗手台,迅速将一瓶洗手液塞进背包。九天后,他再次伸手。这些洗手液并未用于清洁双手,而是被倒入水桶,清洗他那辆沾满尘土的私家车。用剩的半瓶,就随意丢在车厢角落。
“洗手液才多少钱?公家的东西用点怎么了?”当人事主管质问时,小林满不在乎地嘟囔。他归还了剩余洗手液,却在《谈话笔录》前僵持不下。“签字?签了岂不是自投罗网!”他摔门而出,以为最多扣点工资了事。
公司最初的处理看似留有余地:2024年7月,小林当月的绩效工资被悉数扣除。他长舒一口气,以为风波已过。然而他低估了企业管理纪律的决心——连续五个月,人事部多次催促他补签谈话记录,均遭强硬拒绝。
“这是给你改正的机会!”人事经理拍桌怒斥。小林却抱着侥幸心理周旋:“不签字就不能定性为违纪,看你们能拿我怎样!”这场拉锯战持续到寒冬,最终等来的是一纸解聘书:“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四年兢兢业业的资历化为乌有。更让他崩溃的是,年终绩效2.17万元和12月份工资2500元也随工作一同蒸发。一夜之间,这个家庭的经济支柱轰然倒塌。
两瓶洗手液=严重违纪?
2025年初春,玉林市劳动仲裁庭火药味十足。小林律师慷慨陈词:“为10元物品开除员工,这是滥用处罚权! 扣绩效已是惩罚,再加开除属二次追责!”
公司方的反驳斩钉截铁:“他经手每日通行费数万元,却贪图洗手液!今天敢偷洗手液,明天就敢动票款!”更致命的是,员工手册中明示“私拿财物属严重违纪”——这条规定经民主程序制定且公示过。
仲裁委的裁决如一盆冰水浇下:驳回小林全部诉求。他不服上诉,玉州区法院的判决书更字字诛心:“财物价值虽小,但违背廉洁自律与公序良俗!”法官当庭质问:“若人人都因‘东西便宜’就私拿,企业如何管理?”
案件曝光后舆论炸锅。网友站成尖锐对立的两派:
-支持派怒吼:“小时偷油,长大偷牛!开除是帮社会排雷!”
-质疑派叹息:“打印纸、卫生纸谁没拿过?直接砸饭碗太冷血!”
法律专家龙之朱点出关键矛盾:公司认定“严重违纪”不等于法律意义上的“严重”。在法院看来,收费员岗位天天接触资金,廉洁红线必须高压;但对普通员工,或许警告、调岗更显温度。
“勿以恶小而为之——古训在今天依然震耳欲聋。”一位资深HR痛心道,“但管理要有灰度思维。若初犯即极刑,谁还给员工改过的机会?”
职场诚信的显微镜
走出法院时,小林的代理律师摇头叹息:“为两瓶洗手液赌上四年青春,值吗?”如今小林仍在坚持上诉,可即便翻案,简历上这道“严重违纪”的烙印,恐将伴随他的整个职业生涯。
这瓶被带出公司的洗手液,早已不只是清洁剂——它成了照见职场诚信的显影液。当越来越多人习惯把“公司东西=免费福利”,此案犹如一记警钟:职场底线,从一根回形针到一台电脑,都不容试探。
贪念无大小,伸手即深渊。
关注我,带你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