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当天,谁在挑事?谁又把人看哭了?
大早上,咱们打开直播,天安门广场的画面一出来,心就跟着提起来了。说白了,这场面不光是气势大,更多是心里那股子劲儿,抗战的记忆、军人的风骨,都在这一天被摆到了台前。可你猜怎么着?有人非要往热锅里丢块冰,整得人心里拔凉拔凉的。
时间掐得很准,2025年9月3日,九三阅兵照常在北京举行。前后脚,网友都在等着看亮点。结果,有个男的,姓孟,47岁,在微信朋友圈对着央视的直播,发了些不入眼的话,明晃晃地去抹黑这场仪式。更过分的是,别人说两句爱国情怀,他还上去嘲讽两句。说实话,这种劲儿,换谁看了都窝火。第二天,9月4日,枣阳公安就动了,给了行政拘留。这事儿在评论区里炸了锅,“网络不是法外地儿”这句话被反复提,大家说得没毛病,做错了就得担着。
这还没完。有意思的是,微博上两位情感领域的博主,也跟着起哄。一个还排进过前五十,有点影响力吧,本该起个带头作用,他倒好,在阅兵画面里看到女兵,劈头盖脸来一句“化妆自由”的论调,硬生生把仪式上的规范扯成了性别议题。另一位更离谱,直接说“女兵是摆设”。这话,真是膈应人。你说,这些女兵,一个个练得杠杠的,队列走得一丝不苟,背后付出的汗水不是跟风吹出来的。你动动嘴就否定她们的价值,那不是观点,是轻慢。平台这回也没含糊,禁言、封号,该怎么处置怎么处置。网友把数据和事实摆上来,女兵的战位、任务、训练标准,敲得明明白白:别把无知当个性。
话说到这儿,咱换个角度。很多人看阅兵,看的是阵仗,我这次更在乎人。那天,ICU里躺着一个老人,叫彭长竹,抗战老兵,16岁扛枪上前线,肉搏跟敌人干过,右眼挨过刺刀,腰上留过长长的口子。后来被调离前线,还组织药厂给一线送药。他活到了102岁,身上全是时代的印迹。那天他在医院里,强打精神,用手机看完了阅兵。看完,他就走了,当晚九点,安静离开。你说,这是不是一个时代的告别?也是一份心愿的落地。他看到的是强军的样子,是国家的气象,那一刻他的心,应该是踏实的。
再说一个名字,很多人都记得:陈祥榕。2020年,边境对峙,那会儿他还年轻,才18岁,主动要求去新疆驻守,给自己写下一句话:“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后来冲在最前面,作为盾牌手顶上去,硬是把危险扛在身前,就那一次,他没回来,被追授一等功。这次阅兵,他的妈妈站在现场,她说要把这场面讲给儿子听。镜头扫过,她的神情很克制,可那种心里的疼,很多人隔着屏幕都感受到。这是另一种“到场”:母亲替儿子看完他的战友。
你看,左边是挑事的,右边是守护的。一边是口嗨,一边是真流血、真付出。对比一摆,不说大道理,心里也有杆秤。
有人问,那言论自由咋整?是不是谁说啥都不行?我觉得,这事儿还真得说开。一个是法律框子摆在这儿,公序良俗、历史记忆、国家尊严,这些都不是随便拿来踩的。另一个是平台规则,公共舆论场不是自家后院,发出去的话,是能影响人的,带节奏就得担责任。你要提出意见,完全可以,批评不是侮辱,讨论不是抹黑,这中间隔着十万八千里。尤其这种全民纪念的节点,你故意泼脏水,这不是“敢说真话”,这是没边没沿。
至于女兵化不化妆的事儿,咱也别装不懂。阅兵是仪式,有统一标准,男兵也有仪容要求,从头发到皮鞋,细得很。看齐、统一、体面,是为了代表国家形象。你把它扯到“自由”上,方向就跑偏了。就像参加婚礼穿正装,这不是被剥夺穿拖鞋的自由,是场合的规范。再说了,女性军人不是摆设,她们早就用任务目标、训练科目和实战贡献把脸“化”好了,底子是真本事。
我还想多说一句,孟某被拘这事儿,有人可能会问,尺度是不是太紧?这事得看因果。他不光是嘴上碎两句,是在公共平台散播贬损内容,还连续针对爱国言论进行辱骂,这个社会影响就出来了。公安机关在9月4日依法处置,信息也给出来了,这是按规矩办。坦白说,法治的意义就在这儿:给情绪设边界,给是非下坐标。
回到那天的屏幕,你还记得那些装备亮相的时刻吧?一列列走过来,气场拉满。有人说,这些硬核的东西看着“上头”。我认。可真正让我心里发烫的,是人——从老兵到烈士,从方阵里每一个面孔,到观礼台上一双双眼睛。今天的安稳,是一代代人顶出来的。说到这儿,我还想起评论区里一句话:“英雄不该被亵渎,历史不该被戏谑。”这话不“高大上”,可有分量。
有朋友问,那这类事件会不会越来越多?我倒觉得,舆论环境在变,平台机制也在进步,大家对是非的判断更清楚了。越是在公共记忆节点,我们越需要“冷思考+热情感”。既要守住底线,也别把所有分歧一杆子打死,能谈的就谈,涉及污蔑、造谣、伤害尊严的,坚决亮红牌。
说两句人情味的。彭老在ICU看完阅兵走了,那种“看见了就放心了”的平和,让人心里一软。陈祥榕妈妈替儿子观礼,那是一份延续,是母子之间跨越时空的拥抱。这些细节,比任何口号都实在。有些人,把键盘当盾牌,冲在最前面的却是别人;有些人,一辈子没说过响亮话,做的事儿响彻心里。
话说到这儿,咱们也别端着。网络上,再遇到类似挑事的,别被带节奏,先看事实,再看法律,再看平台处置。遇到在女兵身上找话题碰瓷的,也别急,摆信息,讲规则,拿真材实料回击轻慢,比情绪输出更长久。
这里还有个小问题,想跟你探讨:公共事件里,表达的边界怎么划?你心里那条线在哪儿?遇到侮辱军人、戏谑历史的内容,你会怎么处理——举报、拉黑,还是下场辩一辩?另外,关于仪式感和自由之间的拿捏,你更倾向哪一边?评论区咱接着聊聊,别怕观点不同,就事论事,走心不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