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科技行业动态的自媒体人,我时常有机会参与各类前沿技术展会。最近,我留意到一场即将在广州举办的大型展览活动,聚焦的是VR与AR技术在汽车设计与制造领域的协同创新应用。这场展会预计在2026年5月10日至12日举行,地点位于广州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馆。
据现有信息,本次展会拟展规模超过50,000平方米,汇聚450余家参展商,设置2,500余个展位。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展会在行业内的受关注程度和影响力都相当可观。VR和AR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交互媒介,正在逐步改变多个传统行业的运作方式,汽车产业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
从整体背景来看,VR和AR技术确实正在逐步、深刻地改造、变革甚至颠覆各个行业以及我们的生活。VR+时代已经开启,站在未来看现在,虚拟现实产业是拥抱未来的新兴朝阳产业,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对于VR/AR数字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早在2019年,相关主管部门就提出计划,到2025年推动我国VR/AR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球前列,并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机构还在视频产业、信息消费、购物、广电、VR技术等各个方面明确了虚拟产业发展方向。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驱动的双重背景下,我国虚拟现实产业在多个应用场景逐步发力。最初,这些技术主要应用于游戏和视频领域。数据显示,2019年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领域的应用比例达到36.8%,视频领域占比为20.5%。教育、医疗等其他领域也占有一定比例。预计在2021至2022年间,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视频、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将进一步扩展,占比稳步上升。
而本次展会——“亚洲VR&AR博览会”——自2017年首届举办以来,迄今已成功在广州连续举办九届。2026年5月第十届展会将再度于广州拉开帷幕。与往届相比,本届展会特别突出了VR/AR在汽车设计制造中的协同创新,这反映出技术正从消费娱乐向工业制造领域加速渗透。
具体来看,本次展会的展品范围广泛,涵盖以下多个类别:
1.VR/AR硬件设备,包括显示设备、输入设备、数据设备等;
2.VR/AR技术,如立体显示技术、环境建模技术、真实感实时绘制技术、三维虚拟声音技术、视觉实时动态绘制技术、人机自然交互技术、传感技术、物理仿真技术、三维全真技术、实时碰撞检测技术等;
3.VR/AR系统设备,涵盖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桌面式虚拟现实系统、增强式虚拟现实系统、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以及各类感知与反馈设备、信息处理系统等;
4.VR生产设备及零配件,包括系统半导体、显示器、光学镜片、光学模组、微显示器、传感器、显示芯片、显示屏、微电子技术和系统集成等;
5.VR/AR软件,如建模工具软件、开发工具软件、web3D技术、cult3D技术、VRML虚拟现实建模语言、全景技术等;
6.VR/AR娱乐类应用,包括VR乐园、VR旅游、VR/AR驾驶、VR建模游戏、VR游戏、数字影院、数字影片、互动多媒体、体感互动、3D投射球幕影院、360全息投影、五维影院、VR影视、VR主题公园、VR赛车等。
从这些类别可以看出,展会既覆盖了底层技术组件,也包含大量终端应用产品,为行业内外人士提供了优秀了解VR/AR技术现状与趋势的平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展会将重点呈现VR/AR如何助力汽车行业实现设计制造环节的协同创新。例如,汽车设计师可以利用VR设备在虚拟空间中构建车辆模型,进行实时渲染和动态调整,大幅缩短设计周期和降低实物原型制作的成本。AR技术则可用于装配流程指导,工人通过AR眼镜可以直观看到装配指示和信息提示,从而提升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多人协同VR环境也让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工程师能够实时沟通、共同修改模型,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基于VR/AR的协同设计模式,不仅节省了大量沟通与差旅成本,也为汽车制造企业优化资源分配提供了新的可能。
从成本角度来看,这类技术应用初期投入可能较高,但长远来看有助于企业降低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多项费用。一些案例表明,通过采用VR建模与虚拟测试,车企能够减少对物理样车的依赖,从而节约大量rmb支出。
当然,目前VR/AR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仍处于不断拓展的阶段。硬件设备的舒适性、软件系统的兼容与稳定性、大规模数据实时处理的效率等,都是影响技术落地的重要因素。本次展会恰恰为设备商、技术提供方、汽车制造商及相关研究机构提供了交流与对接的机会,有助于推动行业共同突破瓶颈。
对我这样的观察者而言,这场展会不仅是了解技术最新进展的窗口,更是洞察VR/AR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趋势的重要契机。如果你也对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制造行业感兴趣,或者希望提前感知未来汽车设计制造的可能形态,或许可以留意2026年五月这场位于广州的行业聚会。
总而言之,VR与AR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汽车行业的创新与生产方式,而展会则扮演了汇聚行业智慧、推动技术普及与合作的关键角色。通过实际展示与交流,不同领域的企业和技术人员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技术应用的现状与未来方向,从而共同推动整个生态的健康发展。
 
                        
 
                                        
 
                 
                 
                